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在 2025 年的产能规划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结合小米官方披露、工厂建设进展及行业动态,其产能布局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核心维度:
一、双工厂协同:年产能突破 35 万辆
- 一期工厂效能提升
位于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设计产能为 15 万辆 / 年,但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生产模式,2024 年实际交付量已达 13.68 万辆,接近满负荷运转。2025 年,随着供应链稳定性增强(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供应保障),一期工厂预计可实现 18 万 - 20 万辆的年产量。
- 二期工厂投产与产能释放
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占地面积 53 公顷,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设计产能为 15 万 - 20 万辆 / 年。双工厂协同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雷军更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二期工厂的快速爬坡能力,预计投产后单月产能可突破 3 万辆。
- 产能弹性空间
小米工厂采用模块化产线设计,理论上可通过增加班次或设备实现产能扩容。例如,一期工厂通过工艺优化,实际产能已超出设计值 30%。若市场需求持续超预期,双工厂年产能上限可能达到 40 万辆。
二、产能支撑:技术与供应链双轮驱动
- 智能制造与生产效率
小米超级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产线,焊接自动化率达 95%,总装车间配备 500 台协作机器人,生产节拍为 45 秒 / 台。二期工厂引入 AI 视觉检测、数字孪生等技术,可将整车下线合格率提升至 99.8%,生产周期缩短 15%。
- 供应链垂直整合
- 电池:宁德时代供应 101kWh 三元锂电池,比亚迪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确保双技术路线并行。
- 电驱系统:自研 V8s 电机(功率 425kW)与汇川技术联合研发的 V6s 电机(功率 288kW)组成三电机四驱系统,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赛道级连续放电。
- 芯片:智能座舱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自动驾驶算力由英伟达 Orin-X 提供,双芯片方案保障车机与智驾系统流畅运行。
- 关键零部件:博世供应 ESP 模块,禾赛科技提供 AT128 激光雷达,联创电子负责高清摄像头模组,供应链本土化率超 70%。
- 政策与市场需求
2025 年政府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1.5 万元)等政策,并要求公务用车采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30%。叠加小米 SU7 系列(21.59 万 - 29.99 万元)的高性价比定位,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现有订单积压超 12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20 周。
三、未来产能布局:武汉工厂与全球化
- 武汉工厂规划
小米汽车第三工厂已确定落户武汉经开区,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初期产能 10 万辆 / 年,远期可扩展至 20 万辆。该工厂将重点辐射华中市场,并为出口东南亚提供支撑。
- 全球化产能储备
小米计划在印度、泰国等地建设海外工厂,以规避贸易壁垒并贴近区域市场。例如,长安汽车在泰国的工厂一期产能 10 万辆 / 年,二期可扩至 20 万辆,小米可能借鉴类似模式。
四、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波动
尽管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建立了深度合作,但 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预计增长 40%,可能导致阶段性供应紧张。此外,芯片短缺问题尚未完全缓解,需依赖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厂商的产能分配。
- 市场竞争加剧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特斯拉 Model 2(售价 15 万元)、比亚迪海鸥改款等竞品,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通过软件升级(如 HyperOS)和生态互联(米家智能设备联动)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 产能爬坡速度
二期工厂从投产到满产需 3-6 个月磨合期,若初期良率未达预期,可能影响全年交付目标。小米已启动 “产能突击队”,由雷军亲自督战,确保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高效推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产能将突破 35 万辆,双工厂协同与供应链优化是核心驱动力。随着二期工厂投产、武汉工厂奠基及全球化布局推进,小米正从 “跨界新玩家” 向 “主流车企” 快速蜕变。若能有效应对供应链风险并保持市场热度,其产能目标有望超额完成,为 2026 年冲击百万辆年销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