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已形成双工厂协同生产的格局,成为其冲击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核心产能支撑。以下是关键进展及现状分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布局
- 一期工厂(亦庄基地)
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倒模式和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提升至近 30 万辆 / 年,产线利用率高达200%。目前主要生产首款车型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2025 年 2 月上市的旗舰款SU7 Ultra(指导价 52.99 万元)。该工厂自 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已超 1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
- 二期工厂(通州马驹桥基地)
- 进展:二期项目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初期释放产能6 万辆 / 年,全面达产后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与一期合计总产能突破60 万辆 / 年。
- 技术升级:采用机器人自动化产线、数字孪生模拟和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生产效率提升 27%,材料浪费降低 35%。工厂总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 车型规划:初期主要支持 SU7 系列生产,未来将承接第二款车型YU7(中大型 SUV)的量产。YU7 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现因产能调配延期至8 月,预计首年订单量超 10 万辆。
二、生产与交付动态
- 订单与交付压力
尽管一期工厂满负荷运转,SU7 订单仍需等待10-12 周,YU7 的加入进一步加剧产能紧张。小米通过武汉工厂筹备(规划 2000 亩用地,辐射华中市场)和供应链优化(如引入福耀玻璃、国力股份等新供应商)缓解压力。
- 供应链体系
- 核心供应商:电池由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电机来自汇川技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由德赛西威提供。
- 新合作:2025 年新增福耀玻璃(汽车安全玻璃)和国力股份(直流接触器),强化关键部件供应稳定性。
- 垂直整合: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
三、参观与体验开放
北京工厂自 2025 年起开启常态化参观,游客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预约,参观内容包括:
- 生产线导览:近距离观察 SU7 和 YU7 的焊接、涂装及总装流程;
- 科技体验:试驾 SU7 Ultra,体验小米 HyperOS 智能座舱和 Xiaomi Pilot 自动驾驶系统;
- 配套服务:开放小米食堂(提供特色餐饮)和文创商店(销售车模、周边产品)。
四、挑战与应对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投产后需 6-8 个月调试周期,短期内产能释放有限,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仍需依赖一期工厂超产。
- 质量管控:近期 SU7 发生的 “湛江事故” 引发关注,小米通过加强全流程品控和事故响应机制维护品牌口碑。
- 市场竞争:面对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汉等竞品降价,小米需通过技术迭代(如 800V 高压平台)和服务升级(扩建售后网点)保持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
2025 年下半年,随着二期工厂产能释放和 YU7 上市,小米汽车北京基地将成为其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点。远期规划显示,小米正与地方政府协商在武汉、合肥等地扩建工厂,目标 2026 年实现100 万辆年产能,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总体而言,北京工厂已从单一生产基地升级为技术创新与规模制造并重的标杆,其产能释放节奏将直接影响小米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