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其核心工厂建设与产能提升成为支撑市场需求的关键。以下从工厂布局、产能规划、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及市场动态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工厂布局:南北双基地成型,全球化蓄势待发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 + 二期)
- 位置: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二期新增 53 公顷用地,总规模达 105 公顷。
- 建设进度:
- 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启动量产,2025 年产能提升至 15 万辆 / 年。
- 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通过规划验收,预计 6 月启动试生产,8 月正式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辆 / 年,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
- 技术亮点:
- 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700 + 机器人覆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等全流程,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每 76 秒下线一辆车。
- 环保措施领先:涂装车间使用水性涂料(VOCs 含量仅 10%-20%),搭配干式纸盒喷漆房和三室 RTO 直燃处理技术,废气净化效率达 99%;废水实现零重金属排放,并配备 16.2MW 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1640 万度。
- 武汉生产基地
- 规划: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形成产业集群,预计 2026 年投产,辐射华中市场。
- 定位:初期聚焦小米 SU7 和 YU7 生产,远期规划年产能 50 万辆,支撑 2026 年百万辆产销目标。
- 海外布局
- 欧洲与拉美:计划在德国、法国设立体验中心,采用 “线上预售 + 授权维修” 模式;同时与巴西、墨西哥政府谈判建厂,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 以规避关税。
- 波兰 KD 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欧洲市场成本,首份海外订单或于 2025 年 MWC 期间披露。
二、产能规划:2025 年目标 35 万辆,双班生产提速
- 产能爬坡:
- 北京一期工厂 2024 年实际产能达 1.2 万辆 / 月(约 14.4 万辆 / 年),二期投产后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同比 2024 年(13.5 万辆)增长 159%,主要依赖二期工厂产能释放及供应链优化。
- 生产策略:
- 北京工厂实行 24 小时双班制,仅停机 4 小时维护,日产能提升至 600-800 台。
- 武汉工厂采用 “黑灯工厂” 设计,规划年产能 50 万辆,预留扩建空间以应对市场需求波动。
三、技术创新:智能化与绿色制造双轮驱动
- 智能制造:
- AI 质检:X-Eye 检测系统基于大模型实现 99.9% 质检准确率,2 秒完成缺陷检测。
- 一体化压铸:引入 9000 吨压铸机,实现底盘部件集成化生产,降低车身重量 15%。
- 智能物流:180 台无人驾驶机器人(AMR)自主规划路线,物料运输效率提升 40%。
- 绿色制造:
- 零碳工厂:北京工厂光伏电站年减碳 9905 吨,相当于 54 万棵树;二期工厂采用 100% 可再生能源,目标 2026 年实现碳中和。
- 循环经济:废水循环利用率达 50%,废钢回收率 98%,电池梯次利用项目落地。
四、合作伙伴:供应链深度绑定,核心技术自主化
- 电池领域: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达 220Wh/kg,支持 800V 超快充(5 分钟补能 220km)。
- 比亚迪: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用于 SU7 标准版及 YU7 入门车型,成本降低 20%。
- 合资公司: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成立北京时代动力电池公司,规划年产 30GWh 电池,2026 年投产。
- 芯片与智能驾驶: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赋能智能座舱,支持多屏联动与语音交互。
- 英伟达:Orin 芯片驱动智能驾驶,算力达 254TOPS,支持城市 NOA 功能。
- 英飞凌:供应碳化硅(SiC)模块,提升电驱系统效率 10%。
- 关键零部件:
- 汇川技术:提供电机控制器,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德迈仕:供应方向丝杠、电动尾门轴等精密部件,进入核心供应链。
五、市场动态:订单充足,新车型蓄势待发
- 销量表现: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第 15 周新增订单 1.9 万辆,存量订单支撑满负荷生产。
- 新车型布局:
- SU7 Ultra:搭载激光雷达与麒麟电池,CLTC 续航 830km,2025 年 4 月上海车展首发。
- YU7:中大型 SUV,双电机四驱版功率 508kW,续航 820km,预计 8 月上市。
- 渠道扩张:全国门店突破 200 家,2025 年目标 2 万家,覆盖 90% 地级市,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体验场景。
六、挑战与展望
- 供应链风险: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可能影响产能,需通过自研(如碳化硅芯片)与多元化供应商(如亿纬锂能)缓解。
- 市场竞争: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小米需强化 “性价比 + 生态” 优势,例如开放澎湃秒充技术吸引合作伙伴。
- 全球化考验:海外工厂建设、本地化服务网络(如欧洲授权维修点)是扩张关键,需平衡成本与合规。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通过北京双工厂与武汉基地的产能释放,叠加供应链优化与技术创新,正加速实现从 “新势力” 到 “主流品牌” 的跨越。其 “智能制造 + 生态协同” 模式有望重塑行业格局,但能否在竞争红海中持续领跑,仍需观察市场需求、产能爬坡及全球化落地的实际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