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在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完成规划验收,标志着其产能扩张进入关键阶段。以下是该工厂的核心进展与规划细节:
一、工厂位置与规模
二期工厂位于小米一期工厂东侧,紧邻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约 53 公顷(约 531,13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括 1 号生产厂房及 18 个子项目。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展至 105 公顷,为后续车型(如小米 YU7)和新产线预留空间。
二、建设进度与投产时间
- 建设速度:小米自 2024 年 7 月以 8.42 亿元购得土地后,交款当天即动工,施工不分昼夜,仅用约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远超行业平均建设周期。
- 投产计划: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最快 7 月、最迟 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将立即启动 SU7 和 YU7 的规模化生产。
三、产能规划与交付目标
- 产能提升: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超过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后实际产能突破 15 万辆,小米汽车总产能将达到45 万辆 / 年,为 2025 年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 目标调整:原计划 2025 年交付 30 万辆,但雷军于 2025 年 3 月宣布将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的快速投产是核心驱动力。
四、技术布局与生产定位
- 智能化生产:二期工厂延续一期 “超级工厂” 模式,引入 AI 质检、一体化压铸等工艺,结合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目标打造 “软硬协同” 的智造标杆。
- 新车型支持:工厂将优先保障小米 SU7 系列的生产,同时为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型 SUV 小米 YU7 预留产能,预计 YU7 首年销量目标为 8.5 万辆。
五、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缓解交付压力:当前小米汽车订单周期长达 20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提车周期有望缩短至8-12 周,提升用户体验。
- 成本优化:规模效应下,单车生产成本预计下降 10%-15%,增强价格竞争力。
- 产能梯队跃升:小米汽车总产能将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与蔚来(30 万辆 / 年)、理想(40 万辆 / 年)等品牌形成直接竞争。
- 供应链协同:工厂邻近北京时代电池基地,可就近获取动力电池支持,降低物流成本。
六、潜在挑战与应对
- 市场波动:近期小米汽车周订单量波动至 1 万辆以下,但存量订单充足,二期工厂投产后需通过新车型(如 YU7)和营销活动刺激需求。
- 产能爬坡:需在 3-6 个月内实现产能从 0 到 30 万辆 / 年的爬坡,对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调度提出极高要求。
- 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汉等竞品持续降价,小米需通过技术迭代(如 800V 碳化硅平台)和服务升级巩固市场份额。
七、未来布局
除北京二期工厂外,小米汽车还计划在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建设新生产基地,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辐射华中市场,助力实现百万辆年产能目标。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快速推进,既是其 “All in 造车” 战略的执行力体现,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 “规模化竞争” 新阶段。若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小米将从 “跨界新玩家” 蜕变为主流车企,重塑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