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已形成以北京亦庄自建工厂为主导、外部供应链深度协同的格局,其核心制造能力和资质建设已完全独立。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生产基地: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分为两期建设,总投资达 630 亿元,是其自主生产能力的核心支撑:
- 一期工厂:
- 产能: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通过双班生产模式(24 小时运转)已实现月均产能 2.4 万辆,年产能利用率突破 200%。
- 工艺:覆盖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并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闭环。
- 投产时间: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首款车型 SU7 在此完成首批交付。
- 二期工厂:
- 产能: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将支撑小米汽车 35 万辆的全年交付目标。
- 技术升级:采用更高效的柔性生产线,可同时生产 SU7 系列和即将上市的 SUV 车型 YU7。
- 建设进度:2025 年 4 月已完成规划验收,进入设备联调阶段,计划 5 月试生产。
二、生产模式:从代工到完全自主
- 代工合作终止:
早期小米 SU7 曾借用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资质进行代工(2023 年 12 月工信部备案信息显示生产企业为北汽)。但随着 2024 年 7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代工合作正式终止,生产主体完全转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自主生产能力:
- 资质突破:通过工信部审批后,小米汽车实现 “生产企业名称” 与 “品牌名称” 统一,生产地址明确为北京亦庄工厂。
- 供应链整合:核心零部件如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机(联合汽车电子、华为)、芯片(高通、英伟达)等均通过外部供应商采购,但生产环节由小米自主把控。
三、产能扩张与未来布局
- 短期产能提升: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叠加一期工厂的超产能力,可满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此外,小米还计划通过技术改造和流程优化进一步提升现有工厂效率,例如引入思灵机器人的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
- 长期产能规划:
- 武汉工厂:规划中的小米汽车(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可能成为第三座生产基地。
- 产能共享合作:小米正与东风集团洽谈利用其云峰工厂的 30 万辆闲置产能,通过共享产线快速提升产能,预计 2025 年底前投产。
四、生产资质与合规性
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获取历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 资质突破:2024 年 7 月通过工信部审批,成为少数通过 “先代工后拿资质” 模式获得独立生产资格的企业,其路径类似于蔚来汽车。
- 合规性:生产地址、企业名称与工信部备案信息完全一致,消除了早期外界对其 “借壳生产” 的质疑。
五、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尽管生产环节自主化,小米仍深度依赖外部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供应麒麟电池(SU7 Max 版)和神行电池(Pro 版),比亚迪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基础版)。
- 零部件:凯众股份(减震部件)、万向钱潮(驱动轴)、模塑科技(保险杠)等企业直接供货。
- 技术合作:百度 Apollo 参与智能驾驶底层技术,华为提供电驱系统(DriveONE)。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厂家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制造体系以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为核心,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自主化。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产能共享合作推进,小米正加速构建覆盖 30 万级产能的生产网络,为其 “轿车 + SUV” 双线产品战略提供支撑。这一布局不仅标志着小米彻底摆脱代工依赖,也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