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4 年的财务数据和 2025 年的战略规划,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仍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预计将显著收窄,甚至存在扭亏为盈的可能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2024 年亏损现状与核心原因
- 亏损规模与结构
2024 年小米汽车全年亏损 62 亿元人民币,平均每辆车亏损约 4.53 万元。亏损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 重资产投入: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扩建至 105 公顷,仅土地和生产线投入便达千亿级别。此外,自研的智能座舱、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研发成本需分摊到每辆车中。
- 研发摊销: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 240 亿元,占总营收的 7.4%,远超传统车企 3%-5% 的平均水平。这种 “科技企业式” 成本结构导致短期利润承压。
- 毛利率与行业对比
尽管亏损显著,但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已展现出竞争力:
- 2024 年全年毛利率 18.5%,第四季度升至 20.4%,超过特斯拉同期的 17.9%。
- 相比之下,蔚来、小鹏同期毛利率分别为 11.9% 和 10.4%,显示小米在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强。
二、2025 年盈利可能性分析
- 规模效应与成本摊薄
小米 2025 年的交付目标为 35 万台,若能实现:
- 边际成本下降:零部件采购成本预计降低 15%-20%,生产线效率提升将使单车固定成本分摊减少约 30%。
- 营收与利润弹性:参考塞力斯 2024 年每辆车约 1.75 万元的利润,若小米汽车毛利率维持 20%,35 万台交付量下可能实现约 30 亿 - 50 亿元净利润。
- 产品结构优化
- 高端车型占比提升: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毛利率远超基础款,2025 年计划推出的 SUV 车型 YU7 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 生态协同收益:72% 的 SU7 车主同时购买小米手机或智能家居产品,这种 “硬件生态联动” 虽未直接计入汽车业务利润,但能提升整体用户价值。
- 产能与供应链挑战
- 产能瓶颈:当前 SU7 提车周期长达 30-40 周,二期工厂最快年中投产,月均产能需从 2 万辆提升至 3 万辆才能完成 35 万台目标。
- 技术投入持续:2025 年研发预算增至 300 亿元,重点突破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短期可能加剧亏损。
三、行业竞争与政策环境
- 市场格局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 50%,市场竞争白热化。小米需在比亚迪(400 万辆目标)、特斯拉(Model 2 国产化)等巨头中突围,同时应对华为问界、理想汽车等新势力的挤压。
- 政策支持
小米汽车可享受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地方置换补贴(如西安最高 2 万元)等政策红利,部分抵消成本压力。
四、结论与展望
- 2025 年大概率仍亏损,但幅度收窄:若交付量达 35 万台且产能爬坡顺利,小米汽车有望实现单季度盈利,全年亏损可能收窄至 10 亿 - 20 亿元。
- 长期盈利关键:
- 产能释放:二期工厂投产进度决定规模效应能否兑现。
- 技术溢价: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若实现差异化突破,可提升产品附加值。
- 生态协同:通过汽车业务带动手机、IoT 设备销售,形成 “硬件 + 服务” 闭环。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正处于 “战略性亏损” 向 “规模化盈利” 过渡的关键阶段,2025 年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