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新工厂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产能布局正加速向 “南北双基地” 和全球化延伸。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二期工厂:产能跃升的核心引擎
- 建设进展与投产计划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紧邻已投产的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正式开工。2025 年 4 月 17 日最新消息显示,该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预计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这一进度较原计划(2025 年三季度投产)提前了约 2 个月,展现了小米的高效执行力。
- 产能与车型定位
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有望突破 30 万辆。其主要承担小米第二款车型YU7的生产任务,该车型定位中高端市场,预计售价 20 万元以下,计划于 2025 年 8 月上市(原计划 6-7 月,因产能调整延期)。
- 对整体产能的影响
一期工厂 2024 年实际产能已提升至 25 万辆 / 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二期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超过 50 万辆 / 年,支撑小米 2025 年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若叠加武汉工厂(后文详述),小米汽车年产能将突破 80 万辆,跻身新能源汽车产能第一梯队。
二、武汉工厂:华中市场的战略支点
- 选址与规划
武汉工厂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规模是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尽管目前公开信息主要聚焦于智能家电工厂(如空调生产线,预计 2025 年 11 月投产),但业内推测该工厂未来可能扩展至汽车生产,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辐射华中及华南市场。
- 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武汉经开区已聚集小鹏、路特斯等车企,汽车产业链完整。小米若在此布局汽车工厂,可依托本地供应链降低成本。此外,湖北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如补贴、土地优惠)也为其提供了便利。
三、产能扩张的背景与挑战
- 市场需求驱动
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需产能支撑。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月产能将从当前的 2.5 万辆(一期)提升至 4 万辆以上,缓解订单积压压力。
-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小米通过投资激光雷达、电池等上游企业,深度掌控供应链。例如,SU7 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ABS 系统由博世长沙工厂供应,智能座舱屏幕则来自蓝思科技。这些合作确保了新工厂的零部件供应稳定性。
- 竞争对手压力
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 95 万辆,但 2024 年增速放缓至 15%;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也在加速扩产。小米需通过新工厂提升产能,以性价比和生态协同(如手机与汽车互联)抢占市场份额。
四、全球化布局:从研发到生产
- 欧洲研发中心
小米于 2025 年 3 月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毗邻宝马总部,目标招聘 500 名工程师,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研发,为进军欧洲市场做准备。
- 海外工厂规划
小米计划在波兰设立 KD(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成本。此外,与巴西、墨西哥政府的工厂选址谈判已启动,拟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
五、风险与未来展望
- 产能爬坡挑战
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在短时间内实现产能爬坡,避免出现交付延迟。2024 年 SU7 曾因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4 个月,小米需优化供应链管理以规避类似问题。
- 政策与市场波动
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欧洲市场贸易壁垒(如碳关税)可能影响小米的海外扩张。此外,若 2025 年车市需求不及预期,高产能可能导致库存积压。
- 长期战略
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入全球市场,目标在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实现本地化生产。届时,北京、武汉、海外工厂将形成 “三位一体” 产能网络,支撑其成为全球智能出行巨头。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新工厂建设以北京二期工厂为核心,辅以武汉基地的潜在扩展,同时加速全球化布局。这一战略不仅是应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标志着小米从 “手机 + AIoT” 向 “智能汽车生态” 的全面转型。若产能顺利释放,小米有望在 2025 年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并为后续的全球扩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