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与北京汽车(北汽)的合作呈现出 **“深度绑定供应链,探索技术协同”** 的特点,双方在电池、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展开布局,同时各自在市场表现和战略规划上展现出差异化路径。以下从合作动态、市场表现、技术布局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合作动态:电池供应链深度绑定,整车合作尚未官宣
- 电池合资公司落地
北汽蓝谷与宁德时代、小米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电芯工厂建设。这一合作将强化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能力,同时帮助北汽新能源降低电池成本。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 300Wh/kg,而北汽极狐阿尔法 S5 通过宁德时代 CTP 技术实现续航提升至 700km。
- 智能制造协同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7 月投产,年产能超 30 万辆。该工厂采用与北汽蓝谷麦格纳工厂类似的 **“黑灯工厂”** 模式,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双方在生产管理、供应链优化上可能存在经验共享。
- 整车合作传闻与官方回应
2025 年初市场传闻小米与北汽探讨联合造车,但北汽蓝谷明确回应 “未接到确切消息”。不过,双方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协同已显现:小米 SU7 搭载的 ADAS 系统支持高速 NOA,而北汽极狐阿尔法 T5 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计划三年内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车队。
二、市场表现:小米增速领跑,北汽新能源转型加速
- 小米汽车:爆款效应持续,产能瓶颈待解
- 销量数据:小米 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销量 7.59 万辆,排名新能源车型第五,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连续五个月突破 2 万辆。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超 60 万辆,支撑 35 万辆全年交付目标。
- 市场策略:通过 “高配低价”(如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和生态整合(HyperOS 车机系统)吸引年轻用户,30 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达 25%。
- 北汽新能源:高端化与差异化突围
- 销量增长:北汽蓝谷 2025 年 3 月销量 1.43 万辆,同比增长 173.8%,极狐阿尔法 S5 上市即交付,享界 S9 增程版首销订单破万。
- 产品矩阵:
- 高端车型:享界 S9 增程版搭载华为 ADS 3.3 系统,CLTC 综合续航 1355 公里,定价 30.98 万 - 36.98 万元,对标问界 M8。
- 差异化车型:BJ40 增程版以 15.48 万元起售,主打硬派越野市场,填补 15 万级新能源越野空白。
- 市场份额:北汽新能源在 15 万 - 25 万元价格区间市占率提升至 8%,但在 30 万元以上市场仍依赖华为合作车型。
三、技术布局:智能驾驶与生态协同成核心
- 小米:全栈自研与生态闭环
- 自动驾驶:小米 SU7 Ultra 搭载激光雷达和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支持城市 NOA,计划 2025 年 Q3 推送 ADS 4.0 版本。
- 生态整合: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平板、家居设备无缝互联,用户可通过小米手环解锁车辆、远程控制空调。
- 技术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超 100 亿元,其中 40% 用于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超 1500 人。
- 北汽:开放合作与场景落地
- 自动驾驶:与华为合作的享界 S9 增程版全系标配 4 颗激光雷达,支持跨楼层自动泊车;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 L4 级 Robotaxi,计划 2025 年推出首批极狐阿尔法 T5 无人驾驶车型。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 350Wh/kg,2025 年实现量产。
- 平台化战略:推出 “达尔文系统”,整合整车 AI 能力,实现用户画像分析和能耗优化。
四、行业影响: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竞争格局重构
- 政策驱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中央及地方补贴最高达 4 万元,刺激中低端市场需求。例如,小米 SU7 可享受 2 万元国补 + 1.5 万元置换补贴,实际购车成本降至 18 万元以下。
- 智能驾驶普及
L2 + 级智驾渗透率预计从 14% 跃升至 30%,小米 SU7 和北汽极狐阿尔法 S5 均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 20 万元车型,推动 “智驾平权”。
- 竞争加剧
- 小米挑战: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的价格战,以及小鹏、理想的技术迭代压力。例如,小鹏 G7 搭载 XNGP 系统,定价下探至 20 万元,直接冲击小米 SU7 市场。
- 北汽机遇:通过华为合作车型享界 S9 和差异化产品 BJ40 增程版,在 30 万元以上市场和硬派越野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总结:合作深化与风险并存
小米与北汽的合作已从电池供应链延伸至智能制造和智能驾驶,但整车联合研发尚未官宣。小米凭借爆款车型和生态整合快速崛起,北汽则通过高端化和差异化转型重塑竞争力。未来,双方若在智能驾驶算法、芯片研发等领域深化合作,有望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争中占据先机,但需警惕技术路线分歧和市场份额争夺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