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凭借 “技术平权” 和 “生态整合” 战略,在 2025 年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下是其 2025 年的核心发展动态与战略布局:
一、产品矩阵:双车齐发,覆盖中高端市场
- 旗舰车型 SU7 Ultra
作为小米汽车的性能标杆,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正式上市,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该车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V8s 双电机 + V6s 单电机),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续航超 600 公里(CLTC 工况)。其赛道性能尤为突出,曾以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刷新纽北量产车圈速纪录,并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 2 分 09 秒 944 的最快四门量产车圈速。
- 技术亮点: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碳纤维车身覆盖件(减重超 599kg)、碳陶瓷制动盘(100-0km/h 刹停距离 30.8 米)、Xiaomi HAD 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支持无图城市领航)。
- 市场表现:上市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单周销量超 5000 辆,截至 3 月底累计交付超 1.9 万辆,提前完成年销 1 万辆目标。
- 中大型 SUV YU7
定位 30-40 万元市场,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该车采用轿跑 SUV 设计,轴距 3000mm,搭载单电机(235kW)和双电机(508kW)版本,纯电续航 770km(CLTC),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内饰配备环形投影屏和骁龙 8295 芯片,主打家庭用户市场。
二、技术攻坚:智能驾驶与三电系统的全面进化
- 全场景智能驾驶
小米汽车累计智驾测试里程突破 1 亿公里,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进入内测阶段,计划 2025 年内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其智驾算力达 11.45EFLOPS,场景数据积累超 1000 万段,支持极窄库位泊出、漫游寻位泊车等功能。
- 三电系统升级
-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普及至全系车型,充电效率提升至 15 分钟补充 400 公里续航(欧洲 WLTP 标准)。
- 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使 SU7 Ultra 续航达成率超 90%,能耗降低 15%。
- 电机技术:V8s 电机功率密度达 10.1kW/kg,热管理系统支持连续两圈赛道驾驶不过热。
- AI 与生态整合
小米汽车加速构建 GPU 万卡集群,推动 AI 大模型在智能座舱的应用,如多模态交互、个性化路线规划等。同时,通过 MIUI Auto 实现手机、家电与车辆的无缝互联,用户可远程控制家中设备或同步导航信息。
三、产能与全球化布局
- 产能扩张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台,二期 2025 年 6 月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台。
- 武汉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形成产业集聚,辐射华中市场。
- 海外工厂:计划 2027 年在欧洲、东南亚建厂,首站试水德国,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
- 供应链协同
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 4680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2%),与英飞凌联合开发 800V 碳化硅电驱系统,并接入蔚来、小鹏等 3 万余个第三方充电桩,补能网络覆盖全国 90% 高速路段。
四、市场表现与挑战
- 销量与份额
- 2024 年:累计交付 13.69 万辆,营收 329 亿元,亏损 62 亿元。
-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台,产值预计 800-900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5%。
- 市场排名:3 月单月销量 29,244 台,位列中大型车榜首;4 月受事故影响周销量下滑至 0.5 万辆,但随后回升至 0.63 万辆。
- 竞争压力
- 高端市场:华为智界 S7、理想 L6 分流用户。
- 中端市场:零跑 B10、比亚迪秦 PLUS DM-i 以高性价比挤压份额。
- 供应链风险:芯片短缺与电池原材料波动可能影响产能。
- 质量与售后争议
2025 年 3 月 SU7 爆燃事故导致销量短期下滑,用户投诉集中在智能驾驶误判、车机系统故障等问题。小米通过 OTA 升级和售后网络扩建(新增 29 家服务中心)应对,但仍需提升品控与用户信任。
五、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 2025 年布局不仅是产品与技术的迭代,更是其 “智能出行生态” 战略的关键落子。通过双车矩阵覆盖中高端市场、智能化技术输出与全球化试水,小米正试图在汽车行业复制手机领域的成功逻辑。若 35 万台交付目标达成,其 “敢为天下后” 的战略将验证跨界造车的可行性,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长期来看,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 “昆仑”,2027 年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目标成为全球智能出行科技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