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盐城在小米汽车的发展版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其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和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枢纽。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盐城与小米汽车的深度联动:
一、盐城试验场:小米汽车技术突破的 "试炼场"
位于盐城大丰区的中汽股份汽车试验场(简称 "盐城试验场")是小米汽车核心技术验证的核心基地。该试验场总投资 35 亿元,拥有亚洲最长的 7.85 公里高速环道,年测试里程超 2500 万公里,每年承接超 1 万辆汽车试验。2025 年,小米 SU7 Ultra 在此完成了359.71 公里 / 小时的实速测试,刷新了国产电动车速度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盐城试验场提供的全场景测试能力:
- 智能网联测试: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配备 8 条专用测试道路、3.2 万平方米试验室及全球首个油电氢醇四合一能源中心,支持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 2000 余个测试场景。
- 极端环境模拟:试验场建有 840 米深 13 米的 S 形隧道,可模拟无 GPS 信号、网络屏蔽等极端条件,验证车辆感知与决策能力。
- 低空经济布局:试验场跑道兼容通用飞行器起降标准,部署 5G-A 通感网络,为小米未来的飞行汽车测试预留空间。
二、供应链协同:盐城企业深度参与小米汽车生态
盐城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小米汽车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 零部件供应:
- 金通汽车科技:作为小米二级线束供应商,盐城工厂年产安全带、气囊线束超 2 万根,客户包括采埃孚、延锋等一级供应商。
- 上海追锋汽车:由小米智造基金投资,盐城基地生产车载扬声器、主动降噪系统,为小米 SU7 等车型提供声学解决方案。
- 政策支持:盐城市政府 2023 年发布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明确,对进入小米等头部车企供应链的本地企业给予采购额 2‰的奖补。
- 产业协同:盐城超 100 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小米供应链,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形成 "整车带动零部件" 的良性循环。
三、车型研发与市场表现:盐城赋能小米产品竞争力
盐城试验场的技术验证直接推动小米汽车的产品迭代:
- SU7 Ultra:作为赛道版车型,其 359.71 公里 / 小时的极速性能通过盐城试验场的高速环道测试,搭载宁德时代 93.7kWh 电池,CLTC 续航 630 公里,预售价 81.49 万元,发布后 2 小时订单破万。
- YU7:定位中大型 SUV,2025 年 6-7 月上市,搭载单 / 双电机版本,CLTC 续航超 600 公里,盐城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台)将承担其生产。
- 销量目标:小米 2025 年销量目标 35 万辆,一季度交付 7.56 万辆(完成率 21.61%),SU7 系列持续供不应求,盐城试验场的高效测试为产能爬坡提供技术保障。
四、政策与产业生态:盐城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
盐城市政府通过 **"政策 + 基建" 双轮驱动 **,为小米汽车提供发展沃土:
- 产业政策:
- 对新招引的新能源整车企业,首次开票销售超 100 亿元奖励 2000 万元;对小米 SU7 等新车型年销超 1 万辆奖励 1000 万元。
- 支持智能网联测试,对使用盐城试验场的企业给予测试费用 20% 补贴。
- 基础设施:
- 2025 年新建充电桩按直流 200 元 /kW、交流 100 元 /kW 补贴,公共停车场新能源汽车 2 小时免费。
- 大丰区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权,分阶段开展自动驾驶示范应用。
- 产业生态:盐城已形成 "整车 - 电池 - 零部件 - 测试" 全产业链,2025 年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达 248 家,为小米提供本地化配套支持。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盐城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强大支撑,仍需关注以下挑战:
- 产能瓶颈:小米汽车 2025 年产能依赖北京二期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和武汉工厂,盐城暂无生产基地,供应链协同效率待提升。
- 质量争议:SU7 系列因智能驾驶故障、售后服务等问题引发投诉,需通过盐城试验场的严格测试强化品控。
- 竞争加剧: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加速布局智能网联,盐城需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研发资源。
未来,随着盐城试验场向低空经济延伸、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小米汽车有望在盐城深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推动 "盐城智造" 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