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广州的布局呈现出多维度的深化与拓展,涵盖产能提升、新车型上市、政策支持、充电网络完善及市场活动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其在华南市场的战略野心。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产能与交付:北京工厂主导,广州交付中心落地
- 北京工厂扩产:小米汽车北京工厂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为 30 万台,通过增加产线和提升自动化效率实现产能翻倍。该工厂采用高度智能化产线,生产效率位居行业前列,为广州市场的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 广州交付中心启用:小米汽车在广州国锐科学城未来科技谷设立了华南地区首个交付中心,集零售、交付、售后服务于一体,覆盖广州及周边城市的用户需求。该中心不仅提供新车交付服务,还配备了 PDI 车间和售后服务设施,提升用户购车体验。
二、新车型与市场策略:SU7 Ultra 与 YU7 双驱动
- SU7 Ultra 上市与热销: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正式上市,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该车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续航超 600 公里,并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截至 3 月,SU7 Ultra 在广州的销量已突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年度销售目标。
- 首款 SUV YU7 即将发布:定位中大型 SUV 的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预计 30-40 万元,主打家庭用户市场。该车将在小米北京工厂二期生产,年产能 15 万台,预计成为广州市场的走量车型。
- 差异化市场策略:针对广州消费者对智能化和科技配置的偏好,小米汽车在广州推出 “智驾体验包”,包含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并提供免费智驾内测名额,吸引科技爱好者群体。
三、政策支持:以旧换新补贴与区域优惠
- 市级以旧换新政策:广州市 2025 年延续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可获最高 2 万元补贴,置换新车最高补贴 1.5 万元。小米 SU7 系列、YU7 等车型均符合补贴条件,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 黄埔区专项补贴:广州黄埔区对购买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的用户额外补贴 3000 元,叠加市级补贴后,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可享受最高 2.3 万元优惠,刺激区域消费。
- 充电设施政策:广州计划 2025 年建成 400 个换电站,并推动公共充电桩共享利用。小米汽车已接入超 102 万根充电桩,覆盖广州 88.1% 的高速服务区,用户可通过 “小米充电地图” 实时查询充电桩状态。
四、充电网络与用户服务:合作共建与生态整合
- 跨品牌充电合作:小米汽车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网络合作,广州用户可通过小米 App 使用蔚来 1.4 万根、小鹏 9000 根、理想 6000 根充电桩,支持扫码充电和即插即充服务,缓解补能焦虑。
- 自建充电网络:小米汽车在广州核心商圈(如天河城、珠江新城)布局超充站,计划 2025 年新增 50 个超充站点,实现 “5 分钟补能 200 公里” 的目标,提升用户体验。
- 用户服务升级:广州 235 家小米门店提供 “一站式” 服务,包括试驾预约、金融分期、售后维修等。针对 SU7 Ultra 用户,还推出专属管家服务,涵盖车辆保养、事故处理等全流程。
五、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销量稳居前五,口碑分化
- 销量数据:2025 年 2 月,小米汽车在广州销量达 1158 辆,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杭州、深圳、上海、成都。1 月销量为 1219 辆,显示出稳定的市场需求。
- 用户评价:广州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智能化和性价比认可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争议。正面评价包括:
- 续航扎实:SU7 Max 在广州冬季(10-15℃)开启空调时,市区续航约 580 公里,高速续航 540 公里,电耗 15.5kWh/100km。
- 智能生态:小米澎湃 OS 系统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联动,支持连续语音指令和远程控制。
- 售后服务:部分用户提到小米门店响应迅速,维修效率高于传统车企。
- 争议点:部分用户反馈 SU7 Ultra 的运动座椅舒适性不足,自动驾驶在复杂城区道路的表现有待提升。
六、未来展望: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
- 武汉工厂规划:小米计划在武汉建设新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初期产能 10 万辆,远期可扩展至 20 万辆,进一步辐射华南市场。
- 技术研发投入: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300 亿元,重点布局自研 EEA 架构、V8s 电机、智能底盘等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 国际化布局:小米 SU7 Ultra 已在欧洲亮相,计划 2025 年进入德国、法国等市场,广州可能成为其出口华南地区的枢纽。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广州的发展呈现 “产能提升、车型丰富、政策利好、服务升级” 的特点,凭借 SU7 Ultra 和 YU7 两款车型的差异化竞争,叠加政策补贴和充电网络优势,有望在广州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大份额。然而,面对广汽埃安、比亚迪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小米需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强化品牌认知,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