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越野车型布局,目前最受关注的是小米 YU7(中文命名为 “御 7”)。这款车型虽未被官方明确界定为硬派越野车,但其定位和性能参数已展现出对越野场景的适应性,结合小米汽车的技术布局,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小米 YU7:“陆地战车” 的越野基因
1. 产品定位与核心参数
- 设计理念:YU7 的中文名 “御 7” 寓意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官方强调其 “低趴轿跑 SUV” 风格,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属于中大型 SUV。尽管采用城市 SUV 的常规结构(承载式车身),但其接近角 17°、离去角 19°,略优于普通城市 SUV,具备轻度越野能力。
- 动力性能: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691 马力)版本,零百加速低于 3.5 秒,最高车速 253km/h,动力参数远超同级燃油越野车。四驱系统结合小米自研智能底盘 “途灵”,支持多地形模式切换,可应对湿滑、砂石等复杂路面。
- 续航与补能:搭载 96.3kWh 磷酸铁锂或 101.7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缓解长途越野的补能焦虑。
2. 智能化与越野辅助
- 智能驾驶:车顶配备激光雷达,搭载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与自研智驾方案,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年内 OTA 升级),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泊车场景。越野场景下,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状况,自动调整悬挂高度和扭矩分配。
- 生态整合:整合小米手机、家电等 IoT 设备,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车辆越野模式、查看胎压及电池状态,甚至联动车载无人机进行路径侦察。
3. 市场定位与价格
- 目标人群:YU7 定价 30 万 - 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理想 L7 等车型,瞄准家庭用户与性能爱好者,兼顾城市通勤与户外探索需求。
- 产能规划:2025 年产能目标 15 万辆 / 年,计划通过 “开放测试” 策略吸引潜在用户,上市前将开展大规模试驾活动。
二、小米汽车的越野技术布局
1. 三电系统与底盘技术
- 800V 高压平台:全系标配碳化硅电控系统,提升电机效率并降低能耗,SU7 Ultra 的续航达成率超 90%,YU7 在越野场景下的能耗控制优于同类车型。
- 智能底盘 “途灵”:结合空气悬架与 CDC 连续阻尼控制,可根据路况自动调整车身高度(最高提升 50mm),并优化悬挂软硬程度,兼顾越野通过性与公路操控性。
2. 合作伙伴与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供应磷酸铁锂电池,两者均支持低温环境下的快速充电与长循环寿命,适应越野场景的极端气候。
- 电机:汇川技术提供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双电机版本峰值扭矩达 1770N・m,为越野脱困提供强劲动力。
- 智能驾驶:自研 AI 大模型结合 GPU 万卡集群,提升越野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与路径规划能力,减少人工干预。
三、未来越野车型展望
1. 2025 年规划
- MX11 纯电 SUV:定位中大型跨界 SUV,搭载双电机与后轮转向系统,预计售价高于 SU7 约 3-5 万元,可能进一步强化越野性能。
- SU7 Ultra:虽为轿车,但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与赛道级底盘调校,可作为 “性能越野” 的技术试验田,未来或衍生出跨界版本。
2. 2026 年后布局
- 增程式 SUV “昆仑”:内部代号为 N3,采用增程式动力,接近传统燃油 SUV 的方正轮廓,预计 2026 年上市,主打长途越野与家用场景。
- 硬派越野车型:网传小米正调研硬派越野车市场,可能借鉴 iCAR V23(奇瑞与小米生态链合作)的 “方盒子” 设计,但尚未有官方信息确认。
四、用户关注点与风险提示
1. 核心优势
- 性价比:30 万 - 40 万元区间提供百万级动力与智能化配置,打破传统越野车型的高价壁垒。
- 生态整合:小米 IoT 生态赋予车辆更多场景化功能,如通过手机 APP 控制车载露营设备、联动智能家居等。
2. 潜在挑战
- 越野可靠性:承载式车身与城市 SUV 结构可能限制极端越野能力,需通过市场验证。
- 产能与交付:SU7 现有 15 万辆订单积压,YU7 若按计划上市,可能面临交付延迟风险。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越野战略以 YU7 为核心,通过 “性能 + 智能” 的差异化路线切入中高端市场,同时为后续硬派车型积累技术。对于消费者而言,YU7 是一款兼顾城市与户外的 “全能选手”,而真正的硬派越野车或需等待 2026 年的增程式车型 “昆仑”。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动态,尤其是 6-7 月 YU7 的上市发布与试驾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