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组装生产、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上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其核心战略围绕 “智能化 + 生态化” 展开,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维度:
一、产能布局:南北双基地协同发力
小米汽车通过北京、武汉两大生产基地构建 “南北双枢纽” 产能体系。北京工厂二期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超 30 万辆。该工厂采用 9100T 压铸机实现 72 合 1 后地板一体化压铸,焊接点减少 840 处,生产效率提升 40%。武汉基地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产能规模为北京工厂的 3 倍,预计 2025 年底试产。两大基地形成互补:北京主攻华北市场,武汉辐射华中及出口,分散供应链风险的同时缩短交付半径。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重构产业逻辑
- 三电系统:小米自研的 CTB 电池技术将电池包与车身融合,体积利用率达 77.8%,配合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实现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SU7 Ultra 搭载的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实验室预研的下一代电机已突破 35000rpm。
- 智能制造:北京工厂焊装自动化率 100%,配备 2000 台 KUKA 机器人,实现车身焊接精度 ±0.05mm。武汉基地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每辆车经过 108 项自动检测,缺陷识别率提升至 99.7%。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3.0 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算法,城市 NOA 接管率 0.23 次 / 千公里,支持端到端大模型代客泊车,可泊入单边宽度仅 5cm 的机械车位。硬件方面,SU7 Max 搭载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双 Orin-X 芯片,算力达 508TOPS。
三、产品矩阵:双线布局覆盖主流市场
- 轿车领域: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实现 1.98 秒破百,CLTC 续航 620km,售价 52.99 万元,碳纤维通风车顶订单排期达 11 个月。
- SUV 领域: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 YU7 定位轿跑风格,长宽高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搭载 800V 平台和空气悬架,CLTC 续航 710km,预计 8 月上市。增程 SUV “昆仑” 内部代号 K1,配备后轮转向系统,起售价 15 万元,四季度亮相。
四、供应链策略:金字塔式分层管控
小米构建 “核心自研 + 生态投资 + 头部合作” 的供应链体系:
- 核心层:自研泰坦合金材料、9100T 压铸机、碳化硅电控模块,成本降低 23%。
- 投资层:通过小米智造基金参股 104 家企业,覆盖电池回收(瑞隆科技)、激光雷达(速腾聚创)等领域。
- 合作层: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签订双电池供应协议,电机由汇川技术、联合电子联合研发。
五、市场拓展:政策红利与出海筹备
- 国内市场:受益于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报废旧车换购新能源车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叠加购置税减免,小米 SU7 用户综合购车成本降幅达 20%-30%。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
- 海外布局:计划 2027 年进军全球市场,已启动右舵车型研发,自动驾驶团队增设欧洲法规认证岗位。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创下 6 分 46.874 秒圈速,为品牌国际化奠定技术背书。
六、用户生态:人车家全场景互联
小米澎湃 OS 实现手机、车机、家居设备无缝协同:
- 跨端互联:手机应用可 Pin 到车机桌面,支持 1.49 秒疾速启动,车机与米家设备无感连接。
- 充电网络: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覆盖 365 城,高速服务区覆盖率 88.1%,支持即插即充和动态电价查询。
- 用户服务:全国 200 家门店升级为 “汽车 + 智能家居” 体验中心,2025 年门店总数将突破 2 万家。
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风险:碳化硅芯片进口依赖度 87%,地缘政治可能冲击产能。
- 市场竞争:2025 年预计上市新能源车型超 150 款,30 万元以下车型占比 70%,价格战加剧。
- 技术迭代:特斯拉 FSD 入华后,小米需加速智能驾驶算法迭代,当前城市 NOA 接管率仍落后小鹏 0.15 次 / 千公里。
小米汽车通过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2025 年将是其验证规模化能力的关键年,能否在政策退坡前完成从 “补贴依赖” 到 “价值创造” 的转型,将决定其长期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