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尚未推出专业的越野车型,但已公布的中大型纯电 SUV「小米御 7」(YU7)和高性能电动 SUV「SU7 Ultra」展现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品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核心车型解析
1. 小米御 7(YU7):中大型纯电 SUV 的性能标杆
- 定位与设计:
作为小米汽车第二款量产车型,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8mm,轴距达 3000mm,采用五座布局,主打家庭用户与长途出行场景。其设计语言延续了小米 SU7 的科技感,如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和透明尾灯灯罩,但前脸造型更显低趴,运动感十足。
- 动力与续航:
YU7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版本:
- 单电机后驱版:最大功率 235kW,最高车速 240km/h,搭载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70km;
- 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最高车速 253km/h,配备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820km。
雷军在试驾后表示,其续航能力表现出色,长途行驶中补能频率低。
- 智能配置:
车顶配备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内饰采用环形投影屏替代传统仪表盘,可显示速度、导航等信息;方向盘集成翻毛皮与碳纤维材质,握感提升。
2. SU7 Ultra:高性能电动 SUV 的极致追求
- 性能突破:
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超过 350km/h,CLTC 续航 620km。其动力性能对标特斯拉 Cybertruck,且整备质量控制在 2400kg 以内,兼顾轻量化与续航。
- 技术亮点:
采用小米自研的「超级四电机系统」,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功能,通过四轮独立扭矩控制提升复杂路况下的操控性;配备全主动悬架,可实现「零颠簸、零侧倾、零俯仰」,并支持手机远程控制悬架高度与姿态。
二、小米汽车的技术储备与未来布局
1. 智能底盘与越野潜力
- 全主动悬架技术:
小米自研的全主动悬架系统每个轮端配备 4.6kW 动力源,可独立调节悬架高度与阻尼,提升车辆通过性。例如,140mm 的高度调节幅度可应对较大障碍物,配合道路预瞄功能,能提前调整悬架应对颠簸路面。
- 四电机驱动系统:
超级四电机系统支持四轮扭矩独立控制,理论上可实现类似坦克的转向功能(如原地掉头),并通过差速锁止提升越野脱困能力。虽然目前未明确用于越野场景,但技术上具备适配潜力。
2. 未来车型规划
- 增程式 SUV「昆仑」:
预计 2025 年四季度亮相的增程式 SUV「昆仑」,定位中大型市场,起售价或低于 15 万元,配备后轮转向系统,主打性价比与家庭用户。尽管未提及越野配置,但其增程技术可缓解续航焦虑,适合长途出行。
- 新平台与车型开发:
小米已启动新平台研发,采用增程式混动动力总成,规划三款对标理想 L7/L8/L9 的 SUV 车型,预计 2027 年推出。若未来市场需求明确,不排除推出专业越野车型的可能性。
三、市场定位与竞争环境
1. 差异化竞争策略
- 智能生态融合:
小米汽车深度整合「人车家全生态」,支持手机控制悬架、智能家居互联等功能,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形成差异化。例如,YU7 的智能座舱可无缝连接小米设备,提升用户体验。
- 性能与续航平衡:
小米车型在高性能与长续航之间取得较好平衡。例如,YU7 的双电机版本在 691 马力的同时实现 820km 续航,优于同价位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Y 长续航版 CLTC 续航 719km)。
2. 产能与供应链保障
- 工厂扩建: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7 月投产后续航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为多车型交付提供保障。雷军宣布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显示其对市场需求的信心。
- 电池与供应链合作:
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紧密,电池供应稳定。YU7 采用 96.3kWh 和 101.7kWh 两种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0%-80% 充电时间约 19 分钟。
四、总结:小米的越野潜力与市场可能性
尽管小米在 2025 年尚未推出专业越野车,但其技术储备(如全主动悬架、四电机驱动)和 SUV 产品线已具备一定的越野基础。未来若市场需求明确,小米可能通过以下路径进入越野领域:
- 现有车型升级:在 SU7 Ultra 或 YU7 基础上增加越野模式、提升离地间隙与悬挂行程;
- 新平台开发:基于增程式或纯电新平台推出硬派越野车型,对标特斯拉 Cybertruck、比亚迪仰望 U8;
- 政策与市场驱动: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向中高端车型倾斜,若越野细分市场增长显著,小米可能加速布局。
目前,小米的核心策略仍是通过 SUV 与高性能车型巩固市场地位,越野车型的推出需等待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