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和小米官方披露,2025 年小米汽车的投入将呈现多维度、高强度的特征,涵盖研发、生产、技术升级及生态协同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基于最新财报、高管发言及行业分析的综合梳理:
一、研发投入:全年预计超 300 亿元,聚焦核心技术攻坚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 2025 年 3 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明确表示,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将超过 300 亿元,这一数字较 2024 年的 240 亿元增长 25%。具体来看:
- 智能驾驶与 AI 技术:为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小米计划投入 70 亿至 80 亿元用于 AI 研发,重点突破智能驾驶算法、智能座舱交互及车联网技术。例如,其自研的 BEV+Transformer 模型已应用于 SU7 系列,城市 NOA 接管率目标提升至 0.15 次 / 千公里(接近小鹏 XNGP 水平)。
- 三电系统与材料创新:小米在电池技术上持续加码,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将体积效率提升至 77.8%,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开发超快充电池(如 SU7 Ultra 的 16C 麒麟电池支持 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电机领域,联合汇川技术研发的 21000rpm 超转速电机已量产,碳纤维转子电机进入测试阶段。
- 芯片与底层技术:小米旗下紫荆半导体专注 RISC-V 车规级芯片研发,计划 2025 年实现部分芯片量产,以缓解供应链风险。同时,9100T 压铸机的应用使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
二、生产与供应链投入:二期工厂投产,年产能突破 60 万辆
为支撑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小米在生产端的投入呈现 “双工厂驱动 + 全球供应链整合” 特征:
- 北京二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年产能超 30 万辆,预计 7 月投产。该工厂采用 VMI 中央仓模式,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并移植手机制造的 ±0.01mm 精度标准于电控单元生产。
- 武汉工厂布局:规划中的武汉工厂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巩固华中地区产能。目前,小米汽车总产能已达 60 万辆 / 年,2025 年产能利用率目标为 58%。
- 供应链投资绑定:通过参股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等 13 家企业,小米深度控制激光雷达、芯片等关键环节。例如,速腾聚创 M1 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达 300 米,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5%。
三、市场与渠道投入:门店扩张至 400 家,生态协同加速
为提升品牌渗透率,小米在渠道和营销端的投入显著增加:
- 线下门店升级:2025 年计划将面积超 500 平方米的 “汽车 + 3C” 大型门店扩展至 400 家以上,目前已有大量物业主动寻求合作。通过 “生态融合” 策略,小米门店可实现手机、家电与汽车的互联体验,目标转化率提升至 18%。
- 营销与用户运营:雷军亲自参与的 “米粉购车节” 等活动预计投入超 10 亿元,同时通过小米社区、抖音等线上渠道精准触达用户。数据显示,SU7 车主中 60% 为小米手机用户,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四、财务表现与风险提示
尽管投入巨大,小米汽车的盈利前景仍面临挑战:
- 亏损与毛利率: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超 4 万元。不过,毛利率已从 2023 年的 - 12% 提升至 18.5%,接近特斯拉水平。卢伟冰预计 2025 年毛利率将进一步改善,但未设定明确盈利时间表。
- 现金流支撑:截至 2024 年底,小米现金储备达 1516 亿元,足以覆盖汽车业务的持续投入。雷军强调,未来五年计划累计研发投入 1050 亿元,其中 2025 年占比约 28.6%。
五、行业对比与竞争格局
与新势力车企相比,小米的投入策略独具特色:
- 生态反哺优势:小米将手机、IoT 业务的研发成本分摊至汽车领域,例如智能座舱技术可复用手机端的 AI 算法,预计节省研发费用 20% 以上。
- 成本控制能力:通过 VMI 中央仓、压铸工艺革新等措施,小米汽车的单车制造成本较蔚来低 12%,较小鹏低 8%。
- 产能扩张速度:北京二期工厂从拿地到投产仅用 11 个月,远超行业平均的 18-24 个月周期,体现出小米的高效执行力。
总结
综合来看,2025 年小米汽车的总投入预计在 400 亿至 450 亿元之间,其中研发投入占比约 67%,生产与供应链占比 25%,市场与渠道占比 8%。这一投入强度不仅支撑了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更推动小米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尽管短期亏损仍将持续,但随着产能释放和规模效应显现,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成为小米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