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旗下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自 2021 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截至 2025 年,其发展背景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解析:
一、公司战略与发展历程
小米汽车由雷军亲自带队,于 2021 年 9 月正式注册成立,总部位于北京经开区,初期投资 100 亿元,计划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其核心战略聚焦于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智能驾驶、生态互联和高性价比策略切入市场。2023 年 12 月首款车型 SU7 亮相,2024 年 3 月正式交付,2025 年 3 月推出旗舰版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并启动 SUV 车型 YU7 的研发。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在中国 65 个城市拥有 235 家门店和 127 家服务网点,覆盖 75 个城市。
二、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销量与目标: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3.7 万辆,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翻倍增长。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 7.56 万辆,占全年目标的 21.61%,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三。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累计交付量达 21.61 万辆。
- 市场份额:在 20-30 万元价格区间,小米 SU7 市场占有率突破 15%,成为细分市场领军者。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型销量排名第五,单月三厢轿车销量第一。
- 竞争环境:面对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海鸥等竞品,小米通过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SU7 系列与 YU7)覆盖 20 万 - 80 万元价格带,并以 “技术卷合资” 为口号加速市场渗透。
三、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智能驾驶:
- 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高速 NOA、城区 NOA 及无图 NOA 全场景覆盖,计划 2026 年向 L4 级发起冲击。
- 搭载激光雷达、11 摄像头及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支持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AR 导航和智能语音交互优化用户体验。
- 电池技术:
- 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和麒麟电池,支持 5.2C 超级快充(11 分钟充至 80%),续航里程达 830 公里(CLTC 标准)。
- 自研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专利,提升能量密度并降低重量,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
- 性能突破:
-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总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性能对标百万级超跑。
- 轻量化设计(碳纤维覆盖件、碳陶刹车系统)与智能座舱(Alcantara 材质、AR 导航)兼顾赛道与日常需求。
四、供应链与产能布局
- 核心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并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布局前沿技术。
- 电驱与智能系统:联合电子(驱动电机)、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大陆芯智驾(多传感器融合)。
- 产能扩张:
- 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泰国工厂 2025 年初投产,墨西哥工厂规划中,2026 年海外产能占比将达 30%。
五、财务与生态协同
- 财务表现: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9 亿元,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 万元;2025 年若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预计全年净利润由负转正。
- 生态整合:
- 小米汽车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互联,例如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激活米家设备,用户通过小米账号实现多端数据同步。
- 推出 “小米汽车合伙人计划”,用户推荐购车可兑换生态积分,形成 “购车 - 裂变 - 复购” 闭环。
六、政策与国际化战略
- 政策应对:
-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小米通过购车直补(最高 2 万元)、免息贷款、赠送智能驾驶功能等策略维持性价比,SU7 标准版补贴后价格降至 17.83 万元起。
- 充电设施方面,受益于国家 “直流快充桩最高补贴 800 元 / 千瓦” 政策,加速充电桩布局。
- 国际化布局:
- 欧洲市场:2026 年试水德国、法国,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与 MediaMarkt 合作降低初期投入,同步推进 KD 工厂建设以规避关税。
- 东南亚与中东:在泰国合资建厂,针对高温环境优化电池性能,计划通过 Shopee 建立电商渠道。
七、挑战与未来展望
- 短期挑战: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30-40 周,需加速二期工厂投产;部分用户对悬挂偏硬、续航焦虑(高性能模式下)提出改进需求。
- 长期目标:雷军提出 “全球前五汽车品牌” 愿景,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通过技术输出和生态协同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 技术迭代:持续投入 AI 大模型(万卡 GPU 集群)和自动驾驶研发,2025 年计划推送 L3 级功能,强化 “软件定义汽车” 能力。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已从 “跨界新势力” 成长为新能源赛道的核心玩家,其背景深度融合了小米的科技基因、生态整合能力及制造业效率。通过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端到端智驾)、产能扩张(国内 + 海外工厂)、生态协同(人车家互联)及全球化布局,小米正以 “技术卷合资” 的姿态,在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中书写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未来,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持续突围,取决于质量把控、用户口碑及海外市场的落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