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是小米汽车部从 “造车新势力” 向 “主流车企” 跨越的关键一年。在技术研发、产品布局、市场竞争等维度,小米汽车正展现出独特的战略路径和增长潜力。
一、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核心车型销量与定位
小米 SU7 作为首款量产车型,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 2.9 万辆,稳居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远超第二名比亚迪汉(1.4 万辆)。其成功得益于 21.59 万元的起售价与高端配置的平衡,例如搭载激光雷达的 Max 版车型支持城市无图智驾功能,吸引了注重性价比的科技爱好者。
另一款重磅车型 YU7(中文命名 “御 7”)将于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轿跑 SUV,预售价 30-40 万元,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508kW)和 96.3kWh 电池,续航达 770km。YU7 的上市将填补小米在 SUV 市场的空白,与理想 L7、蔚来 ES6 等车型竞争。
- 高端化突破
小米 SU7 Ultra 于 2025 年 3 月正式发售,预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 1.98 秒,创下纽北赛道四门车型圈速纪录(6 分 46 秒 874)。该车采用碳纤维车身、碳陶瓷制动盘等赛道级配置,目标用户为追求极致性能的高净值人群。
二、技术研发与创新
- 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
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投入,2025 年公布的专利显示其正在开发自动超车、动态避障和绿波通行技术。例如,自动超车算法通过车辆类型识别优化变道逻辑,结合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实现精准决策。此外,小米与百度合作,采用 Apollo 高精地图和车路协同技术,在亦庄等示范区实现红绿灯倒计时预测和路径规划优化。
智能座舱方面,小米 SU7 搭载 HyperOS 系统,支持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互联,例如通过手机 NFC 钥匙解锁车辆,上车后自动同步导航和音乐播放。
- 底盘与三电技术
小米在 2024 年发布的四大预研技术(全主动悬架、超级四电机系统、48V 线控制动、48V 线控转向)已进入测试阶段。其中,全主动悬架通过轮端 4.6kW 动力源实现车身姿态精准控制,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和 “魔毯” 路面预瞄功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达 2054 马力,可实现原地掉头和圆规转向。这些技术预计 2026 年起逐步量产,将显著提升小米汽车的操控性和智能化水平。
三、生产与供应链
- 产能扩张与工厂布局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一期(北京亦庄)年产能已提升至 15 万辆,2024 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年中竣工,占地面积扩大至 105 公顷,预计年产能再增 20 万辆。此外,小米在武汉建设智能家电工厂,未来可能整合汽车零部件生产。
- 供应链深度整合
电池方面,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Ultra 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三元锂电池,支持 16C 超充(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在电机领域,小米自研的 V8s 电机转速达 28000rpm,功率密度 11.98kW/kg,性能超越行业平均水平。供应链管理上,小米通过 “供应商动员大会” 和长期协议确保关键零部件稳定供应,例如与富特科技合作开发 800V 高压平台电控系统。
四、市场竞争与挑战
- 销量与盈利平衡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理想汽车(20.3%)的盈利水平。2025 年随着产能释放和车型矩阵完善,预计全年营收突破 500 亿元,毛利率稳定在 20% 以上,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
- 用户反馈与品牌建设
小米汽车面临 “质量争议” 与 “售后短板” 双重挑战。例如,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引发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导致 4 月第 1 周销量环比下滑 34.6%。此外,部分用户反映车机系统卡顿、售后服务响应慢等问题,小米通过增加服务网点(2025 年目标 400 家)和优化 OTA 升级流程应对。
- 政策与市场环境
中央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2025 年底前免征),地方补贴向新能源倾斜,例如苏州市对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补贴 4000 元。这些政策利好小米中高端车型销售,但也加剧了价格战风险,例如零跑 B10、比亚迪秦 PLUS DM-i 等车型通过低价策略分流用户。
五、未来战略与布局
- 全球化规划
小米计划 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已启动欧盟法规认证和本地化研发,例如在德国设立自动驾驶测试中心。首款海外车型可能为对标特斯拉 Model Y 的纯电 SUV,采用对开门设计,预计 2027 年在欧洲上市。
- 技术路线拓展
除纯电车型外,小米正在开发增程式混动平台,计划 2026 年推出 N3 增程式 SUV,配备后轮转向和博世 IPB 2.0 制动系统,对标理想 L7。此外,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支持 871V 高压平台,未来将应用于旗舰车型。
- 生态协同与资本运作
小米通过投资能链智电(充电平台)、DeepMotion(自动驾驶算法)等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并与蔚来、小鹏、理想共享 2.9 万个充电桩,提升用户补能体验。资本层面,小米汽车业务估值已超 1.36 万亿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部凭借 “技术激进 + 生态协同” 的策略,在销量、盈利和全球化布局上均取得突破。尽管面临质量争议和市场竞争压力,但其在智能驾驶、底盘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上的积累,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若能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加速技术落地,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跻身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