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碰撞安全领域的表现呈现出技术突破与争议并存的局面,既有 C-NCAP 五星认证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多起事故引发的安全性质疑。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权威测试中的卓越表现
- C-NCAP 五星认证
小米 SU7 在 2025 年 3 月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24 版测试中,以综合得分率 93.5% 的成绩斩获五星评级,位列已测车型榜首。测试涵盖乘员保护(94.31%)、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90.42%)和主动安全(95.25%)三大核心维度,其中:
- 乘员保护:在 56km/h 正面 100% 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和 60km/h 侧面碰撞中,驾驶舱结构完整,方向盘距胸骨保持 32cm 安全距离,远端保护和鞭打试验得分接近满分。
- 主动安全:全系标配的 16 项功能(如交叉路口 AEB、车道纠偏)在夜间行人避撞、AEB 误作用场景等新增测试中表现优异,灯光性能以 96.4% 得分率夺冠。
- 车身设计: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A 柱使用 2000MPa 热成型钢,弯曲量<1cm,前纵梁三明治结构吸收 75% 撞击能量。
- 中保研新规测试全优
在 2024 年中保研(C-IASI)测试中,小米 SU7 成为唯一获得 “3G+/A” 评级的车型,涵盖驾驶员侧 25% 偏置碰撞、正面 50% 偏置碰撞等 39 项升级项目,车身刚性和约束系统表现零缺陷。
二、实际事故中的多维度验证
- 正面案例:极端场景下的生存能力
- 高速追尾半挂车:2025 年 3 月,一辆 SU7 以高速追尾半挂车,车头严重损毁但 A 柱未变形,驾驶舱完整,车主复购同款车型并公开致谢。
- 坠崖事故:2025 年 4 月,SU7 在连续翻滚后乘员舱结构保持完整,车门可正常开启,电池包未起火,四名乘员仅轻微受伤。
- 侧压事故:成都女车主的车辆被 30 吨工程车侧压,高强度钢占比 82% 的笼式车身扛住压力,气囊全弹保护乘员。
- 争议案例:技术短板与设计缺陷
- 安徽高速爆燃事故: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在 NOA 模式下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水泥桩,电池包热失控爆燃导致三人遇难。调查显示:
- 电池防护不足:28cm×30cm 水泥桩击穿底部防护,CTB 电芯倒置技术仅高阶版配备。
- AEB 功能局限:系统未响应锥桶等非标障碍物,预警时间仅 2 秒,远低于国标 10 秒要求。
- 车门解锁争议:家属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但官方强调机械应急拉手设计。
- 湛江碰撞引燃事件:2025 年 4 月,SU7 标准版与电动二轮车碰撞后,因二轮车锂电池起火引燃事故车,小米称火情非自身电池问题。
- 安徽高速爆燃事故: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在 NOA 模式下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水泥桩,电池包热失控爆燃导致三人遇难。调查显示:
三、技术争议与用户反馈
- 版本差异与安全配置
- 智驾硬件分化:标准版仅配备纯视觉方案(84TOPS 算力),而 Pro/Max 版搭载激光雷达和 508TOPS 算力,导致标准版在夜间或复杂路况下感知能力不足。
- 电池设计差异:标准版未采用 CTB 电芯倒置技术,第三方测试显示其电池包密封胶在高温下抗拉强度骤降 57%。
- 用户教育与责任边界
- 辅助驾驶滥用:73% 事故车主未完整观看安全操作视频,部分用户过度依赖 L2 级辅助驾驶。
- 安全培训缺失:小米推出 9999 元 / 天的精英驾驶培训,但普通用户缺乏强制安全课程,部分车主因误信 “安全神话” 而危险驾驶。
- 行业对比与数据透明度
- 事故率与伤亡率: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累计交付 3.5 万辆,事故率 0.066%(低于行业 0.1%),人员伤亡率显著低于均值。
- 数据公开不足:小米虽每月发布《安全白皮书》,但未披露具体事故传感器数据,部分车主质疑其透明度。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技术迭代与用户信任
- 硬件升级: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激光雷达选装包,并通过 OTA 优化纯视觉方案的障碍物识别能力。
- 电池安全:针对爆燃事故,小米或加强电池包极端工况测试,并将 CTB 技术下放至标准版。
- 监管与标准完善
- 责任划分模糊:智能驾驶事故中,车企与驾驶员的责任边界尚未明确,行业呼吁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
- 国际认证缺失:SU7 尚未通过 IIHS、Euro NCAP 等国际测试,影响其全球市场竞争力。
五、消费者决策建议
- 推荐场景
- 科技爱好者:看重持续 OTA 升级和智能互联生态。
- 城市通勤族:L2 辅助驾驶满足日常需求,且车身刚性经多场景验证。
- 小米生态用户:深度整合米家设备,提升用车便利性。
- 谨慎选择
- 极端气候地区:冰雪模式待优化,低温下电池性能可能下降。
- 驾驶新手:性能版动力激进,建议选择 “新手模式” 限制车速。
- 偏远地区:售后网点覆盖不足,维修便利性受限。
- 风险对冲策略
- 保险选择:购买小米官方合作保险(含电池专项险)。
- 安全设置:开启 “安全冗余模式”,定期参加车主安全培训。
- 驾驶习惯: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在碰撞安全领域展现出硬件创新与软件短板并存的特点:C-NCAP 和中保研的高分验证了其被动安全设计的先进性,而多起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和用户教育的缺失。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理性看待 “安全神话”,结合自身需求与风险偏好做出选择;对于行业而言,小米的案例推动了新能源车安全标准的讨论,也警示车企需在技术激进与用户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