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布局已进入产品矩阵快速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关键阶段。结合最新发布的 SU7 Ultra、YU7 等车型信息,以及供应链、市场策略的动态,其核心进展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2025 年核心车型与技术突破
- SU7 Ultra:性能标杆与赛道基因
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在 2025 年上海车展正式亮相,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2×V8s + 1×V6s),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定位 “地表最强四门电动跑车”。其电池系统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支持 5.2C 超充倍率,CLTC 续航 630 公里,同时配备 800V 高压平台,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
设计上,SU7 Ultra 采用碳纤维车身套件(含 24K 金车标)、主动扩散器和可调节尾翼,赛道化调校的底盘与空气动力学设计使其成为纽北量产车圈速榜的有力竞争者。目前,该车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竞速套装需额外支付 10 万元。
- YU7:中大型纯电 SUV 的续航突破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文名称 “御 7”)于 2025 年 6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车身尺寸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其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两种动力版本,搭载 96.3kWh(磷酸铁锂)和 101.7kWh(三元锂)电池组,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雷军曾在试驾中展示其 “1000 公里仅需补能两次” 的长续航能力。
YU7 的智能驾驶配置包括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和 508TOPS 算力芯片,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和城市 NOA 功能。价格方面,YU7 预计起售价 30 万元左右,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和蔚来 ES6。
二、技术研发与供应链布局
- 固态电池预研与量产时间表
小米自 2023 年启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目标能量密度突破 1000Wh/L,并计划在 2026 年后逐步应用于高端车型。目前,其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尚未公布,但已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高倍率电池,2025 年量产车型仍以液态电池为主。
- 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升级
小米在 2024 年发布的 “智能底盘预研技术” 已进入工程测试阶段,包括全主动悬架(调节速度是空气弹簧的 100 倍)、四电机分布式驱动(支持原地掉头)和线控转向系统(取消机械连接)。这些技术将首先应用于 SU7 Ultra,并计划在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的量产。
2025 年,小米 SU7 全系推送城市领航辅助先锋版,支持全国范围的城市 NOA 功能,优化路口通行、小路绕行和障碍物避让能力。
- 供应链与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工厂(北京经开区)2024 年产能达 1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其供应链体系涵盖宁德时代(电池)、禾赛科技(激光雷达)、英伟达(芯片)等头部企业,并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例如,SU7 Ultra 的碳纤维部件采用自研工艺,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40%。
三、市场策略与用户服务
- 价格带覆盖与品牌定位
小米汽车采取 “中高端为主、兼顾性能” 的策略:SU7 系列(21.59 万 - 29.99 万元)主打家庭用户,SU7 Ultra(52.99 万 - 81.49 万元)树立技术标杆,YU7(30 万级)切入 SUV 市场。雷军强调,小米汽车的性价比体现在 “同等价格配置更高,同等配置体验更优”,而非单纯低价。
- 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80 个城市布局服务中心,计划年底前扩展至 120 城。针对用户反馈的 “维修等待时间长” 问题,小米推出 “授权钣喷中心” 招募计划,通过第三方合作快速补充服务网点。此外,SU7 Ultra 用户可享终身免费智驾服务和五年基础保养。
- 销量与市场表现
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3.6 万辆,2025 年 1-3 月销量达 8.2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占比约 15%。市场分析认为,其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的竞争力主要来自智能生态整合(如澎湃 OS 车机系统)和供应链成本控制,但需应对极氪、智界等品牌的配置内卷。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技术落地风险
固态电池量产、L4 自动驾驶法规适配等技术环节仍需突破,小米计划通过 “大范围测试验证” 加速商业化进程,2025 年将在 50 个城市开放自动驾驶测试。
- 产能与交付压力
35 万辆年产能目标要求小米汽车工厂月均交付近 3 万辆,需解决电池供应波动(如碳酸锂价格反弹)和供应链协同问题。目前,其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已在福建扩建产能,确保 2025 年供应稳定。
- 品牌高端化瓶颈
尽管 SU7 Ultra 以性能突围,但小米 “性价比” 标签仍可能影响高端市场接受度。未来需通过赛事营销(如纽北挑战)和用户口碑逐步扭转认知。
总体而言,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单品突破” 转向 “体系化竞争” 的关键年,其技术储备与市场策略已具备较强竞争力,但在品牌溢价和售后服务网络上仍需持续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