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负责人仍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从最新的公开信息和战略动态来看,雷军不仅是小米汽车的 “老板”,更是其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的核心推动者。
一、雷军的直接领导角色
在 2025 年 3 月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雷军以小米汽车负责人身份发表了长达 45 分钟的演讲,系统总结了小米汽车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技术投入和智能化布局。他透露,小米汽车在 2024 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并将 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制定和推进均由雷军直接主导。此外,雷军在论坛上多次强调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亲自参与产品定义(如 SU7 Ultra 的定价策略)和产能规划(二期工厂验收),展现出对小米汽车业务的深度掌控。
二、管理层架构与汇报关系
尽管小米汽车在 2025 年进行了多次高管调整(如任命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黄振宇负责供应链、梁秋实担任政委等),但所有核心高管均明确向雷军汇报。例如,原北汽极狐高管于立国在加入小米后,其分管的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均需向雷军直接汇报;而负责产品创新的于锴和智能座舱的刘黎,也被纳入雷军的直接管理体系。这种架构设计表明,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决策链中仍处于顶端,并未将核心权力下放。
三、雷军的战略影响力
从技术投入到市场策略,雷军的个人意志深刻影响着小米汽车的发展方向:
- 技术路线:雷军主导了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生态互联等领域的研发投入,累计投入超 1050 亿元,并计划 2025 年再投入 300 亿元。例如,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 HyperOS 系统,正是雷军推动的 “手机 - 汽车 - 家居” 无缝连接战略的落地。
- 产能布局:雷军亲自推动的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新增产能将使小米汽车年产能突破 50 万辆,直接服务于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市场定位:雷军坚持 “高端化” 策略,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的起售价突破小米品牌价格天花板,并在三天内售罄 1 万辆产能,远超预期。这种冒险决策体现了他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
四、未来可能性与潜在挑战
尽管雷军目前仍全面掌控小米汽车,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未来可能存在两种变化:
- 职业经理人引入:若小米汽车独立运营,可能会效仿蔚来、小鹏等企业,引入汽车行业资深 CEO(如李斌、何小鹏),但雷军大概率仍会保留董事长或战略委员会主席的角色。
- 组织架构调整:参考小米集团 “合伙人制”,雷军可能会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核心高管(如于立国、黄振宇),但战略决策权仍将集中在他手中。
总结
综合 2025 年最新信息,雷军不仅是小米汽车的 “老板”,更是其战略方向的绝对主导者。他通过技术投入、产能布局和市场策略的亲自把控,确保小米汽车在竞争激烈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中快速崛起。尽管管理层有所调整,但雷军的核心地位未受动摇,未来短期内这一格局预计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