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高层管理团队已形成以雷军为核心、覆盖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及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的架构。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核心决策层:雷军全面统筹
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雷军直接担任小米汽车部总裁,全面负责汽车业务的战略规划与资源调配。他不仅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如小米 SU7 的技术参数与定价策略),还亲自推动产能提升 —— 例如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并主导工厂双班制调整与供应链动员大会。此外,雷军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智能驾驶技术的自研决心,其个人微博成为小米汽车营销的重要阵地。
二、制造与供应链:于立国、黄振宇双轮驱动
- 于立国(副总裁)
作为雷军钦点的 “造车政委”,于立国在 2025 年 2 月的人事调整中新增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雷军汇报。他曾担任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拥有丰富的汽车制造经验,尤其在大压铸工艺(如小米泰坦合金材料应用)和工厂管理方面贡献突出。目前,他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产线效率(如每两周休息一天的工作制)和二期工厂建设(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解决产能瓶颈。
- 黄振宇(副总裁)
继续兼任供应链部与质量部总经理,负责保障零部件供应与品控体系。他的团队在 2024 年通过供应商管理将小米 SU7 的交付周期从 33 周缩短至 24 周,但面对 30 万累计订单(截至 2025 年 1 月),仍需协调数百家供应商应对产能压力。
三、产品研发与智能科技:于锴、刘黎分工协作
-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
2025 年 2 月从座舱领域负责人晋升为产品部总经理,直接向雷军汇报。他主导了小米 SU7 的智能座舱开发,并推动下一代 SUV 车型 YU7 的创新(如 820 公里续航、75 度磷酸铁锂版本)。其团队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用户需求调研与技术预研(如三电系统升级)保持产品竞争力。
-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负责小米汽车的软件生态建设,包括车机系统迭代、用户 App 功能优化及跨设备互联体验(如与小米手机、IoT 设备的协同)。他的团队需应对用户对智能驾驶功能(如城市 NOA)的高期待,同时提升系统稳定性以减少交付后的投诉率。
四、技术攻坚:叶航军、王乃岩聚焦自动驾驶
- 叶航军(技术委员会主席)
作为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叶航军统筹智能驾驶技术研发,2025 年计划将团队规模扩大至 2000 人,并投入 15 亿元用于算法迭代与数据积累。其团队已实现端到端神经网络在泊车场景的应用(5cm 精度极窄库位泊入),并计划在 2025 年开通全国城区 NOA 功能。
- 王乃岩(自动驾驶技术负责人)
前图森未来中国 CTO,2024 年 5 月加入小米后向叶航军汇报。他主导 L2-L4 级自动驾驶方案的落地,尤其在激光雷达融合感知与规控大模型领域推动技术突破。目前,小米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已超 1000 万公里,2025 年目标是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五、战略协同:卢伟冰布局出海与生态
作为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虽未直接分管汽车业务,但在 2025 年 3 月明确提出 “2027 年小米汽车出海元年” 的目标,并推动线下门店扩张(500 平方米以上展车门店增至 400 家)。他还负责协调汽车业务与手机、IoT 板块的资源整合,例如通过小米商城渠道提升汽车产品曝光度。
六、组织特点与挑战
- 扁平化管理:四大核心板块(制造、供应链、产品、智能座舱)高管均直接向雷军汇报,决策链条短,但也可能导致管理负荷过重。
- 跨界融合:团队成员来自北汽、特斯拉、图森未来等车企,既有传统制造经验,又具备互联网思维,但需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协作问题。
- 产能压力:尽管二期工厂投产将缓解产能,但 2025 年 35 万辆的目标仍需月均交付近 3 万辆,对供应链韧性与生产效率提出极高要求。
总结
小米汽车的高层架构体现了雷军 “亲自抓核心、放权给专业” 的管理风格,通过整合传统车企经验与互联网技术基因,试图在智能电动车市场快速突围。未来两年,随着 YU7 上市与出海筹备,团队将面临更复杂的市场竞争与组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