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进入全面爆发期,其首款车型 SU7 系列凭借技术突破与市场策略,迅速在中高端纯电市场站稳脚跟,同时通过产品线扩展与生态整合,逐步构建起覆盖多价位段的竞争力。以下从产品矩阵、技术突破、市场表现、供应链布局及未来战略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品矩阵:从性能旗舰到主流市场的全面覆盖
- SU7 Ultra:重新定义性能标杆
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正式上市,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其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续航能力突破 1000 公里。在赛道性能上,SU7 Ultra 以 2 分 09 秒 944 的成绩刷新上海国际赛车场量产车圈速纪录,并在纽北赛道以 6 分 46 秒 874 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成为全球最快四门量产电动车。截至 3 月 2 日,该车订单已突破 19,000 台,提前完成年销 1 万辆的目标,用户群体中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车主占比超 50%。
- YU7:抢占中高端 SUV 市场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 的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40 万元。其长宽高为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里程最高达 820 公里。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设计,配备环形投影屏与碳纤维方向盘,并支持小米生态设备互联。YU7 的推出将填补小米在 SUV 市场的空白,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与蔚来 ES6。
- MX11 与未来车型规划
2025 年还将推出代号 MX11 的纯电 SUV,搭载双电机与后轮转向系统,售价高于 SU7 约 3-5 万元。此外,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 N3,2027 年布局中大型插混 SUV,形成覆盖 25-40 万元价格带的完整产品线。
二、技术突破: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的双重革新
- 智能驾驶:从全场景覆盖到 L4 级目标
小米汽车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高速 NOA、城区 NOA 及无图 NOA 全场景覆盖,采用 BEV+Transformer+OCC 算法架构,系统接管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40%。2025 年 3 月,SU7 Ultra 在成都天府赛道与株洲国际赛道连续刷新四门量产车圈速纪录,验证了其智能驾驶系统的赛道级表现。未来计划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功能,通过自研激光雷达与算法优化,提升复杂路况下的决策能力。
- 电池技术:固态电池的量产突破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5 分钟补能 220 公里。在固态电池领域,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全固态电池则预计 2027 年小批量生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此外,自研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电池技术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7.8%,同时通过泰坦合金与 9100T 压铸技术实现车身轻量化。
三、市场表现:销量领跑与全球化布局
- 国内市场:中大型车销量第一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销量达 29,244 台,累计销量 75,869 辆,位居中大型车市场榜首。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利用率已突破 200%,月均产能达 2.4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加上东风云峰工厂的 30 万辆闲置产能,总产能将突破 100 万辆。
- 全球化:欧洲市场的分阶段渗透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进军欧洲市场,首站选择西班牙、德国等国家,通过本地化设计(如适配欧洲交通法规的智能驾驶功能)与电商平台(亚马逊、Zalando)快速铺开销售网络。3 月 4 日,SU7 Ultra 在欧洲亮相,欧洲消费者对其赛道性能与智能座舱表现出高度兴趣。长期来看,小米计划 2027 年在欧洲建厂,并拓展东南亚市场,目标成为全球智能出行科技巨头。
四、供应链布局: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 核心零部件:双供应商策略
电池领域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与比亚迪(磷酸铁锂)双供应商体系,自研 CTB 技术提升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电机方面,联合汇川技术研发 V6s 超转速电机,并自研 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转速达 27,200 转。碳化硅芯片依赖进口,但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与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布局产业链上游。
- 供应链管理:VMI 中央仓与生态反哺
采用 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中央仓模式,在亦庄建立 72 小时 JIT 配送体系,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复用手机供应链经验,将富士康 SMT 产线 ±0.01mm 精度标准应用于电控单元生产,并通过投资 104 家产业链企业(如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强化垂直整合能力。
五、未来挑战与战略展望
- 产能与交付压力
当前小米 SU7 订单排队超 15 万辆,提车周期长达 6-7 个月,产能瓶颈可能影响用户体验。需加速北京亦庄二期与东风云峰工厂建设,同时优化生产流程以提升交付效率。
- 品牌高端化与生态协同
小米需平衡 “性价比” 固有印象与高端定位,通过 SU7 Ultra 的赛道成绩与用户口碑重塑品牌形象。此外,MIUI Auto 系统需进一步打通手机、家居与汽车的互联协议,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的无缝体验。
- 技术研发与全球化竞争
智能驾驶需缩小与小鹏 XNGP(城市 NOA 接管率 0.15 次 / 千公里)的差距,固态电池与碳化硅芯片的自研进展将决定长期竞争力。在欧洲市场,需应对特斯拉、大众等品牌的本土化竞争,同时满足严格的环保与数据隐私法规。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已从 “跨界者” 成长为新能源赛道的核心玩家,凭借 SU7 Ultra 的性能突破、YU7 的市场卡位与全球化布局,逐步构建起技术、供应链与生态的三重壁垒。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产能释放、品牌高端化与技术自研能力的持续提升,若能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小米有望在 2030 年前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