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是小米汽车加速布局、全面冲刺的关键年,其战略重心围绕新车型量产、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及市场深化展开。以下从产品矩阵、市场表现、技术迭代、供应链布局、政策环境及国际化探索六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品矩阵:从轿车到 SUV,覆盖 30-50 万元价格带
- SU7 系列持续热销
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 3 月以 2.72 万辆的销量稳居国内中大型轿车榜首,接近第二名比亚迪汉的两倍。其成功得益于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控技术及澎湃 OS 智能座舱的深度整合。2025 年上海车展亮相的SU7 Ultra(三电机全轮驱动,1548 马力,售价 52.99 万元起)进一步拉高品牌调性,上市 2 小时订单破万台。
- SUV 车型 YU7 蓄势待发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中文名 “御 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40 万元。其核心亮点包括:
- 续航与性能: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最高车速 253km/h,搭载 96.3kWh/101.7kWh 电池,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
- 智能配置:环形投影屏、碳纤维方向盘、电子门把手及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
- 设计语言:轿跑 SUV 造型,隐藏式门把手,黄色刹车卡钳,风阻系数低至 0.23Cd。
- 未来车型规划
2025 年还将推出MX11 纯电 SUV(对标 Model Y,售价高于 SU7 约 3-5 万元),2026 年计划推出增程式 SUV N3,2027 年布局中大型 C 级插混 SUV。此外,小米已启动增程式混动新平台开发,对标理想 L7/L8/L9。
二、市场表现:销量领跑新势力,产能瓶颈逐步突破
- 销量与市占率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单月销量突破 2.9 万辆,其中 SU7 贡献 2.72 万辆。若维持这一增速,全年交付量有望达 35 万辆(原目标 30 万辆),冲击新势力头部阵营。横向对比,零跑、理想、小鹏 3 月销量分别为 3.71 万、3.67 万、3.32 万辆,小米紧随其后。
- 产能爬坡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利用率超 200%(月均 2.4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辆。
- 东风云峰工厂:与岚图共享产线,2025 年底前投产,规划产能 30 万辆。
- 供应链协同: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降低车身成本 18%,提升产能弹性。
- 财务表现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 万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2025 年若交付 35 万辆,预计产值达 800-900 亿元,毛利率有望突破 25%,逐步实现盈亏平衡。
三、技术迭代: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双线突破
- 智能驾驶:从 L2 + 向 L4 迈进
- 硬件升级:SU7 Ultra 搭载双 Orin-X 芯片、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及1 颗激光雷达,算力达 508TOPS。
- 功能优化:通过 OTA 升级(如 1.2.8 版本)新增车外唤醒防御、红绿灯提醒及城市领航辅助效率优化,路口通行成功率提升 30%。
- 事故应对:3 月 SU7 高速爆燃事故后,小米公开黑匣子数据,加强用户安全教育,并计划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
- 电池技术:固态电池与快充并行
- 当前方案:SU7 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CTP 3.0),支持 1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YU7 搭载磷酸铁锂 + 三元锂双电池版本,低温续航提升 15%。
- 未来布局: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 400Wh/kg,续航突破 1000 公里。
四、供应链布局: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
- 电驱:苏州汇川(双电机系统)。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地平线(征程 5 芯片)。
- 轻量化与成本控制
- 材料创新:入股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 企业,白车身减重 15%,成本降低 18%。
- 生产模式:柔性产线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五、政策环境:补贴延续与法规趋严
- 补贴支持
2025 年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刺激消费需求。
- 法规挑战
- 智能驾驶责任:公安部明确辅助驾驶(L2 级)责任在驾驶员,车企需强化安全提示。
- 电池安全:新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推进无热扩散技术。
六、国际化探索:欧洲研发中心与出海计划
- 欧洲布局
- 慕尼黑研发中心:挖角宝马 5 名高管,专注智能驾驶与车身设计,计划 2027 年进入欧洲市场。
- 合作模式:可能效仿比亚迪在土耳其建厂,或与雷诺、Stellantis 等合作规避欧盟反补贴税(税率 17%-36%)。
- 东南亚试水
借助小米之家渠道,推出平价智能电动车,主打高性价比与生态互联。
挑战与展望
- 短期挑战:产能爬坡压力(35 万辆目标需供应链高度协同)、智能驾驶事故后的信任重建。
- 长期机遇:政策红利(智能网联试点)、生态协同(“人车家全生态”)、全球化布局。
2025 年,小米汽车正从 “新势力” 向 “主流玩家” 蜕变,其能否在技术、产能、品牌高端化上持续突破,将决定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中的最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