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注册情况,结合最新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注册信息与架构
小米汽车的核心主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早在 2021 年 9 月 1 日即完成注册,总部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注册资本 100 亿元人民币,由小米香港公司(Xiaomi EV Limited)全资控股。这一架构在 2025 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通过多层控股(小米集团→Xiaomi EV, Inc.→Xiaomi EV Limited→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实现了雷军对业务的绝对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在 2024 年 7 月已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 “北京小米”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也相应调整。这一资质突破标志着其生产注册的全面合规化,为 2025 年产能扩张奠定了基础。
二、2025 年注册相关动态
1. 工厂与产能注册
-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二期项目于 2024 年 7 月启动,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将新增 15 万辆年产能,使总产能达到 30 万辆 / 年。该工厂的注册地址与一期一致,属于同一主体的产能扩建,不涉及新公司注册。
- 武汉工厂规划:2025 年 4 月有消息称,小米汽车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建设第三座工厂,总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目前该项目尚未完成工商注册,但可能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形式存在。
2. 技术专利注册
2025 年小米在充电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加速专利布局。例如,4 月 16 日公开的 “车辆充电控制方法” 专利(CN119821202A),通过智能调控电流纹波提升充电效率。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申请专利超 2056 项,覆盖电池、智驾、车身结构等关键领域。这些技术注册虽不直接涉及公司主体变更,但强化了其技术壁垒。
3. 市场与渠道注册
- 门店扩张: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中国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覆盖 75 城,计划年底前门店总数突破 2000 家。新门店多以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 形式注册,属于现有主体的业务扩展。
- 海外布局:尽管尚未有明确注册信息,但雷军在 2025 年 3 月暗示将进军欧洲市场,可能通过设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实现本地化注册。
三、关键合规进展
1. 生产资质独立化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结束了对北汽代工的依赖。这一资质的取得基于其 2024 年累计交付超 3 万辆的成绩,符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 “代工 2 年超 3 万辆可申请准入” 的条款。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这一资质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能利用率。
2. 供应链注册优化
- 电池合作: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的合作持续深化,2025 年可能通过合资或战略投资方式加强供应链稳定性。
- 零部件国产化:小米汽车已实现 70% 以上零部件国产化,包括自研泰坦合金、800V 碳化硅平台等,相关技术注册进一步巩固了供应链优势。
四、未来注册方向
1. 海外市场拓展
随着国内产能趋于饱和,小米汽车可能在 2025 年启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本地化注册。例如,在德国设立子公司以满足欧盟准入要求,或在印度与本土企业合资建厂。
2. 新车型注册
- SU7 Ultra 量产版:2025 年 3 月上市的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已完成工信部申报,其尾标、生产企业信息均已更新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SUV 车型 YU7:2024 年 12 月命名的 YU7 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上市,可能涉及新的产品型号注册。
3. 充电网络布局
小米汽车正在加速充电桩专利转化,2025 年可能通过成立独立充电服务公司或与第三方合作,推进充电网络的注册与运营。
五、行业对比与影响
1. 资质获取速度
小米从代工到独立资质仅用 14 个月,远超蔚来(4 年)、小鹏(3 年)等新势力,这得益于其快速的销量爬坡(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和政策红利。
2. 产能扩张策略
通过 “北京主基地 + 武汉等新工厂” 的布局,小米计划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年产能,这一速度在行业内较为罕见。
3. 技术壁垒构建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专利数量突破 2000 项,技术注册密度接近特斯拉(约 3000 项)。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注册动态以产能扩张、技术深化、市场渗透为核心,现有主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未发生重大变更,但通过分支机构增设、专利布局、海外拓展等方式持续完善业务版图。其核心优势在于快速获取资质、高效产能爬坡及生态协同能力,这些将支撑其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实现。未来,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新车型的推出,小米汽车可能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完成本地化注册,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