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雷军带领的小米汽车正以 “技术卷王” 的姿态加速重塑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格局。通过整合小米生态优势与硬核技术突破,小米汽车在销量、产品矩阵、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智能驾驶安全争议、供应链挑战等现实考验。
一、销量目标与市场表现:从 “黑马” 到 “主流玩家”
- 交付目标翻倍,产能持续爬坡
2025 年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这一调整源于工厂双班生产模式的稳定(单月交付突破 2.5 万辆)和供应链优化,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底竣工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小米汽车的产能和市场需求已形成良性循环,SU7 系列上市 9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
- 市场份额与竞争格局
2025 年一季度,小米汽车以 75,625 辆的销量位列新势力第二,完成年度目标的 21.6%,仅次于小鹏(94,008 辆)。在整体新能源市场中,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季度销量排名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特斯拉 Model Y 和比亚迪海鸥。尽管与比亚迪(69.6 万辆)等传统巨头仍有差距,但小米凭借 “高配半价” 策略(SU7 标准版售价 25.99 万元,较特斯拉 Model 3 低约 3 万元),在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快速抢占市场。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双车战略与全栈自研
- 车型布局:轿车 + SUV 双线并进
- SU7 系列:首款车型 SU7 凭借 “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 等性能参数,成为 2024 年现象级车型。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售价 52.99 万元,上市三天订单破 1.2 万台。
- YU7: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采用轿跑设计,配备环形投影屏、激光雷达和双电机四驱系统,CLTC 续航最高 770 公里,预计 6-7 月上市,起售价或下探至 23 万元。
- 未来计划:2025 年还将推出 MX11 纯电 SUV(双电机 + 后轮转向),2026 年计划推出 N3 增程式 SUV,2027 年布局中大型 C 级插混 SUV,形成覆盖 20 万 - 60 万元价格带的完整产品线。
- 技术护城河:从电池到智驾的全栈自研
- 电池技术: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5C 电池,支持 16C 超充,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CTB 电芯倒置技术提升能量密度 15%,电池包通过防弹涂层设计,在河南坠崖事故中未发生热失控。
- 智能驾驶:推出超级智能驾驶(HAD)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支持城市 NOA 全量推送,自动过闸机、ETC 识别等功能。雷军宣布三年内投入超 60 亿元研发资金,目标三年内冲刺行业第一。
- 生态协同:HyperOS 系统实现 “人 - 车 - 家” 全场景互联,车机可联动 200 + 米家设备,APP 商城衍生车载配件及生活用品销售,形成数据闭环。
三、供应链与产能:国产化突围与全球布局
- 供应链本土化
- 芯片:车身控制模块(BCM)和电池管理系统(BMS)采用中微半导的 32 位车规级 MCU,2025 年预计供货量达 500 万颗;自动驾驶芯片仍依赖英伟达 Orin-X,但国产替代加速,地平线征程 6、黑芝麻 A2000 等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
- 电池: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Ultra 麒麟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电池为低配版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实现供应链双备份。
- 全球化战略
- 欧洲市场:2026 年试水德国、法国,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与 MediaMarkt 合作降低初期成本;波兰 KD 工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SU7 标准版欧洲定价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人民币),溢价 25% 覆盖合规成本。
- 东南亚与中东:复制印度 “合资建厂” 模式,与泰国、印尼政府洽谈本地化生产;中东版本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确保 50℃环境下衰减率低于 8%。
四、政策与风险:补贴红利与安全争议
-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 98.85 亿元,智能网联汽车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支持领域。
- 地方层面:北京市增发 4 万个新能源指标,优先向无车家庭倾斜;上海市推出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刺激消费者购买小米 SU7 等车型。
- 挑战与争议
- 智能驾驶安全:安徽高速事故暴露 NOA 系统在施工路段的识别不足,AEB 未触发,车门电子锁失灵导致逃生失败,引发公众对智驾宣传与实际能力的质疑。
- 供应链风险:高端车规芯片(如自动驾驶芯片)仍依赖进口,全球短缺问题虽缓解但供应稳定性存疑;电池包未通过海水浸泡测试,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待验证。
- 盈利压力: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每辆车亏损约 4.53 万元,需通过规模效应逐步改善盈利。
五、雷军的战略逻辑:效率革命与生态重构
雷军将小米汽车定位为 “效率革命” 的践行者,提出 “用 1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超越比亚迪 10 年的 30 万辆” 的目标。其核心策略包括:
- 技术普惠:通过自研降低成本,SU7 Ultra 以保时捷 Taycan 三分之一的价格提供相近性能,冲击高端市场。
- 生态协同:将小米手机、家居设备与汽车无缝连接,构建 “硬件 + 服务” 的二次盈利模式,车机商城衍生收入占比已达 12%。
- 快速迭代:SU7 发布仅十个月即完成四个大版本 OTA 升级,智能驾驶功能迭代速度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结语:2025 年的关键战役
2025 年对小米汽车而言是 “产能爬坡年” 与 “全球化元年”。35 万辆交付目标的达成将验证其供应链管理能力,YU7 的上市与欧洲市场的试水则决定其能否在高端化与全球化赛道上持续破局。尽管面临智能驾驶安全争议与盈利压力,小米凭借 “技术内生 + 生态整合” 的独特路径,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变量。正如雷军所言:“活下去是首要目标,但小米更要用技术‘卷’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