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已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市场表现超出预期。根据最新数据,小米 SU7 在 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1-3 月累计销量突破 7.5 万辆,稳居中国中大型车市场销量榜首。这一成绩不仅验证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标志着其正式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一、产能与交付:挑战与突破
尽管销量强劲,小米汽车当前仍面临产能瓶颈。截至 4 月中旬,SU7 累计锁单量已达 43 万台,但实际交付量仅为 21.6 万台,约 21 万台订单处于待交付状态。为缓解供应压力,小米正加速推进北京亦庄二期工厂建设。该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仅用 9 个月即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届时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雷军已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
二、技术与产品:生态协同下的差异化竞争
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首款车型 SU7 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达 83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同时配备小米澎湃 OS 智能座舱,支持手机、家居设备无缝互联。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 SUV)已完成工信部申报,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版本,续航最高 820 公里,计划 2025 年下半年上市。此外,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超 300 亿元,组建万卡 GPU 集群,并引入 AI 技术优化自动驾驶算法,目标在 2026 年实现全场景 L4 级自动驾驶。
三、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驱动增长
2025 年中国政府推出的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为小米汽车提供了额外助力。根据政策,报废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享受最高 2 万元补贴,置换新能源汽车补贴上限达 1.5 万元。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需求,与小米 SU7 的目标用户群体高度契合。同时,小米通过 2 万家线下门店构建的新零售网络,进一步强化了其渠道优势。
四、竞争与挑战:新势力中的「鲶鱼效应」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 SU7 凭借「技术 + 生态」组合,成功跻身新势力前三阵营。2025 年第 8-10 周,小米汽车周销量稳居新势力品牌前三,与小鹏、理想形成直接竞争。不过,特斯拉焕新版等竞品的强势表现(订单超 20 万辆),以及供应链波动导致的短期订单下滑(如第 15 周新增订单未破 1 万辆),仍对小米构成压力。为应对挑战,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 SU7 Ultra 等衍生车型,并加速武汉工厂建设,为 2026 年百万辆产销目标奠定基础。
五、用户与行业评价:技术派的「颠覆者」
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获得了行业认可。摩根士丹利指出,小米 SU7 的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5 万辆,其 17.1% 的毛利率接近行业平均水平,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能力。消费者对其智能化体验尤为关注,澎湃 OS 座舱的语音交互、跨设备协同等功能成为核心卖点。不过,部分用户反馈交付周期较长(目前需等待 3-6 个月),以及售后服务网络尚在完善中,这将是小米未来需要优化的方向。
综上,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量产爬坡」转向「规模扩张」的关键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小米有望在年底前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通过技术迭代和生态整合,持续改写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