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汽车正以 “技术破局 + 生态整合” 双轮驱动,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加速狂奔。截至 4 月,小米汽车已呈现出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一、销量与产能:从 “奇迹交付” 到 “产能跃迁”
- 交付目标跨越式提升
2025 年 3 月,小米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 13.5 万辆的交付量实现翻倍增长。这一调整背后,是产能爬坡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支撑 —— 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5 万辆,3 月单月交付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摩根士丹利预测,随着 SU7 Ultra 和 YU7 两款新车型上市,全年产能有望突破 40 万辆。
- 产能布局加速扩张
北京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的 15 万辆,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同时,武汉工厂已确定落户,未来将构建 “超级工厂矩阵”,为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目标奠定基础。供应链方面,小米与宁德时代签订千亿级电池订单,并自研 800V 高压平台,充电效率较特斯拉超充快 15%。
二、产品矩阵:从 “单品爆款” 到 “双线布局”
- 旗舰车型 SU7 系列持续领跑
首款车型 SU7 系列凭借 “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 等性能参数,上市 9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更是刷新行业标杆: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7 秒,搭载宁德时代麒麟高功率电池,CLTC 续航 620 公里,创下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全球最速四门车型纪录。
- SUV 车型 YU7 开启市场新维度
首款中型 SUV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该车采用轿跑 SUV 设计,轴距 3000mm,搭载纯电驱动系统,提供单电机(续航 770km)和双电机(续航 760km)版本,配备环形投影屏、激光雷达及智能驾驶系统,进一步覆盖家庭用户市场。
三、技术研发:从 “参数内卷” 到 “全栈自研”
- 智能驾驶技术突破
小米汽车研发投入已超 300 亿元,其中 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其超级智能驾驶(HAD)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支持全国无区域限制的城市 NOA 功能,可自动过闸机、绕行障碍物、礼让行人。2025 年计划推送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端到端全场景系统进入内测,支持无保护左转等复杂场景。
- 电池技术前瞻布局
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当前车型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支持 5.2C 充电倍率,11 分钟即可将电量从 10% 充到 80%。同时,小米正在开发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前沿技术,其中四电机系统可实现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等功能,对标比亚迪 “易四方” 技术。
四、生态协同:从 “硬件堆砌” 到 “场景重构”
- 人车家全生态深度整合
小米汽车与小米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连接,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一站式体验场景。例如,车内健康监测系统联动米家血压仪生成健康报告,通勤数据自动推荐沿途小米之家充电站并预约车位。首批车主中 72% 为小米手机用户,通过 “米粉社区” 收集改进建议超 20 万条,迭代速度较传统车企提升 3 倍。
- 渠道与服务体系升级
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58 个城市设立 200 家门店,2025 年计划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通过 “面积升级 + 生态融合” 策略,门店将展示小米生态链产品,形成 “购车 - 裂变 - 复购” 闭环。此外,小米推出 “汽车合伙人计划”,用户推荐购车可获生态积分,兑换手机、家电等商品。
五、市场竞争:从 “新势力混战” 到 “生态阵营对抗”
- 本土品牌集体崛起
2024 年,大众、丰田等传统巨头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超 20%,而小米、理想等本土品牌凭借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能力,正重新定义市场规则。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销量登顶新势力车型榜首,领先第二名小鹏 MONA M03。
- 全球化战略加速
小米计划以东南亚为跳板,通过 “右舵车型 + 本地化服务” 切入市场,与 Shopee 合作建立东南亚最大汽车电商渠道。同时,泰国、墨西哥工厂建设启动,2026 年海外产能占比将达 30%,直接对标特斯拉的全球化布局。
六、风险与挑战:从 “销量焦虑” 到 “长期主义”
- 产能与供应链压力
尽管现有工厂月均产能已达 2.2 万台,但 SU7 标准版交付仍需等待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瓶颈有望缓解,但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全球供应链波动仍需警惕。
- 政策与行业洗牌
2025 年是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最后一年,政策退坡可能影响市场需求。同时,动力电池新国标(GB38031-2025)要求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的无热扩散技术(NP 3.0)已提前满足相关要求。
- 技术路线与用户信任
小米需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突破,应对特斯拉 FSD、华为 ADS 等竞品的竞争。此外,尽管 SU7 在坠崖事故中展现出优异安全性,但大规模用户的长期质量反馈仍需观察。
总结:小米汽车的 “2025 方程式”
小米汽车的 2025 年,本质是 “消费电子基因 + 汽车工程思维” 的化学反应:
- 技术锚点:300 亿研发投入构建护城河,固态电池、四电机驱动等技术储备支撑长期竞争力。
- 生态杠杆:2 万家门店与小米生态链形成协同效应,降低获客成本,提升用户粘性。
- 效率革命:从 SU7 交付 “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 到 35 万辆目标,小米正以互联网速度重塑汽车产业规则。
正如雷军所言:“活下去是首要目标,但小米更要用技术‘卷’出未来。”2025 年的小米汽车,或许正在书写中国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