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发展已进入规模化交付与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不仅实现了 2024 年 1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还在 2025 年加速推进产品矩阵扩张、产能提升与全球化布局,展现出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独特竞争力。
一、新车型密集发布,覆盖多元市场需求
2025 年,小米汽车推出两款战略车型,形成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
- 小米 SU7 Ultra:作为性能旗舰车型,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双 V8s+V6s),最大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 1.97 秒,CLTC 续航超 600 公里。该车于 2025 年 3 月上市,预售价 81.49 万元,目标挑战纽伯格林北环量产车圈速纪录,树立全球性能标杆。
- 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车身尺寸 4999mm×1996mm×1600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235kW)与双电机(220kW+288kW)版本,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产能规划 15 万辆 / 年,旨在抢占理想 L7、问界 M7 等竞品市场份额。
此外,代号 MX11 的跨界纯电 SUV 与 2026 年规划的增程式车型 N3 已进入研发阶段,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二、产能与供应链支撑,交付目标大幅上调
- 工厂扩建与产能提升:北京亦庄工厂二期于 2025 年 4 月通过验收,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同时计划利用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与岚图汽车共享产线,预计 2025 年底前投产。小米 CEO 雷军宣布,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由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
- 供应链深度整合: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签订千亿级电池订单,自研 800V 高压平台,充电效率较特斯拉超充快 15%。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 90%,综合成本降低 18%。北京工厂实现 95% 零部件国产化,引入 AI 质检机器人,缺陷识别准确率达 99.7%。
三、技术创新构筑护城河
- 智能驾驶突破:累计智驾里程突破 1 亿公里,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进入内测阶段,计划 2025 年推送 L3 级功能,覆盖高速、城市道路与泊车场景。SU7 Ultra 搭载双 Orin-X 芯片与激光雷达,支持无保护左转、自动泊车等复杂场景。
- 三电系统升级:自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全球量产最高),搭配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CLTC 续航突破 800 公里,15 分钟快充补能 500 公里。电池管理系统(BMS)优化使 SU7 Ultra 续航达成率超 90%,能耗降低 15%。
- 生态整合深化:通过 HyperOS 实现手机 - 车机 - 智能家居无缝衔接,支持远程控制家中设备、车内语音调用手机算力。智能座舱搭载高通 8295 芯片 + 小米澎湃 OS,语音助手响应速度缩短至 150ms,支持多轮自然对话与场景化服务。
四、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持续增长: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销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累计销量 75,869 辆,位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雷军透露,SU7 上市 11 个月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目前交付 18 万辆,仍有 15 万辆排队。
- 用户评价分化:车主对小米 SU7 的外观设计(保时捷风格)、动力性能(推背感强)和智能化配置(车家互联)给予高度评价,但也指出高速续航偏差(实际续航较官方数据减少约 200 公里)、后排空间局促等问题。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竞争加剧:智己 L6、阿维塔 06 等竞品推出 800V 平台 + 激光雷达配置,价格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对小米形成压力。特斯拉 Model Y 持续领跑,比亚迪加速布局高端市场,行业洗牌加速。
- 全球化试水:小米汽车以 SU7 Ultra 试水欧洲高端市场,计划通过纽北赛道成绩提升品牌影响力;东南亚市场侧重性价比车型,与 Shopee 合作建立电商渠道。但欧洲市场面临严格法规与本土品牌竞争,东南亚需应对本地化运营挑战。
- 长期战略: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超 1000 公里),2027 年布局氢燃料电池技术。同时,通过 “小米汽车合伙人计划” 与用户深度互动,构建 “购车 - 裂变 - 复购” 生态闭环。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与生态整合,逐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然而,如何平衡高端化定位与性价比标签、应对供应链风险及全球化挑战,将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