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商场渠道的布局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其核心策略是通过 **“高端体验店 + 下沉服务网络”** 双轨并行,打造覆盖全国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下从商场布局、服务模式、用户体验及未来规划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商场布局:聚焦核心商圈与城市扩容
- 门店数量与覆盖范围
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小米汽车全国门店总数已达235 家,覆盖 65 座城市。其中,新增门店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如保定、德州、汕头等,计划 4 月再新增 33 家,首次进入马鞍山、柳州等工业重镇。核心商圈的小米之家汽车旗舰店(如沈阳大悦城、成都万象城)面积普遍超过 800 平方米,集销售、体验、售后咨询于一体,成为品牌形象展示的核心窗口。
- 合作商场类型
小米汽车优先选择高端购物中心(如万象城、大悦城、卓悦中心)和城市地标综合体(如深圳福田卓悦中心、苏州相城区大悦城),这些场所人流密集且消费能力较强,与小米 SU7 系列 20 万 - 60 万元的价格带高度匹配。此外,部分门店入驻苏宁易购等家电卖场,通过 “汽车 + 3C” 融合场景吸引家庭用户。
- 渠道下沉策略
在巩固一线及省会城市后,小米汽车正加速向三四线城市渗透。例如,2025 年 3 月新增的邢台、哈尔滨门店,以及 4 月计划进入的湘潭、马鞍山等城市,均为制造业或区域经济中心,旨在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二、服务模式: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
- 购车流程
- 线上预约: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或官网预约试驾、锁定配置,并支付定金(支持微信、支付宝、小米支付等)。
- 线下体验:到店后由销售顾问引导试驾,体验智能驾驶、车家互联等功能。试驾车型以 SU7 系列为主,部分门店提供多配置版本供对比。
- 支付方式:尾款支持线上分期(如平安银行低息贷款)或线下刷卡、扫码支付,灵活度较高。
- 试驾服务
- 预约与等待:热门门店试驾需提前 1-3 天预约,高峰期(如周末)可能需排队 1 小时以上。例如,成都三圣乡门店曾出现单日 200 组用户进店、试驾排至凌晨的情况。
- 试驾路线:门店通常提供固定试驾路线,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及泊车场景,重点展示 NOA(导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
- 售后服务
- 质保政策: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质保,动力电池 8 年 / 16 万公里质保,支持免费道路救援和电池免费更换。
- 服务网络:截至 2025 年 2 月底,全国已开业 33 家服务中心,覆盖 75 城,提供维修、保养、事故理赔等服务。部分门店配备移动服务车,支持上门补胎、简单维修。
- 用户反馈:尽管存在交付延迟等问题,但多数用户认可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和维修质量,例如免费代步车、专属服务群等。
三、用户体验:生态融合与场景创新
- 智能驾驶与车家互联
商场体验店通过沉浸式试驾系统展示小米澎湃 OS 与手机、家居设备的互联能力。例如,用户可在车内远程控制家中空调、扫地机器人,或通过语音助手调用手机算力处理复杂任务。部分门店设置 “超级 HUD” 演示区,模拟 AR 导航、车辆状态投射等功能。
- 用户生态运营
- 米粉社区:72% 的小米汽车车主为小米手机用户,通过社区收集改进建议超 20 万条,迭代速度较传统车企快 3 倍。
- 合伙人计划:用户推荐购车可获生态积分,兑换手机、家电等商品,形成 “购车 - 裂变 - 复购” 闭环。
- 服务痛点与改进
- 交付压力:SU7 Ultra 等车型订单积压严重,部分用户提车需等待 47 周,暴露产能与供应链瓶颈。
- 服务质量:经销商模式下,部分门店存在销售话术不统一、售后响应慢等问题,需加强人员培训。
四、未来规划: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
- 产能提升
北京工厂已多次提升产能,第二工厂计划于 2025 年年中投产,年产能 15 万台,主要生产小米 YU7 等新车型。此外,泰国、墨西哥工厂筹备中,2026 年海外产能占比将达 30%。
- 渠道深化
- 门店类型:2025 年计划新增 400 家商超大店,其中 500 平方米以上的融合大店占比提升,强化 “汽车 + 生态链” 销售模式。
- 服务覆盖:年底前实现 “销售门店覆盖 100 城,服务网点覆盖 90% 地级市”,进一步下沉至县域市场。
- 技术突破
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 300 亿元,重点攻关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800V 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目标将 CLTC 续航提升至 800 公里,快充 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商场渠道的布局已从 “单点突破” 转向 “体系化扩张”,通过核心商圈旗舰店与下沉市场服务网络的结合,构建 “体验 - 销售 - 服务” 闭环。尽管面临产能、交付等挑战,但其 “人车家全生态” 策略与互联网基因仍为市场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推进,小米汽车有望在智能出行领域进一步改写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