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首款车型 SU7 系列和第二款车型 YU7 的推出,以及激进的交付目标,展现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野心。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车型与市场表现
- 核心车型布局
- 小米 SU7 系列:作为首款车型,SU7 系列凭借高性能参数和高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销量 75,869 辆,在中大型车市场排名第一。其标准版起售价约 21.59 万元,Max 版顶配约 29.99 万元,主打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推出的高性能版本,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售价 52.99 万元起,顶配纽北限量版达 81.49 万元,进一步强化品牌高端形象。
- 小米 YU7(御 7):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车身尺寸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续航最高 820 公里,配备激光雷达和环形投影屏,主打家庭用户和智能驾驶体验。
- 交付目标与产能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北京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将月产能提升至 2.5 万辆,二期工厂年中投产,武汉工厂规划中,但当前订单积压严重,部分车型等车周期长达 40 周以上。
二、技术研发与智能驾驶
-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小米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重点布局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工厂建设。SU7 系列搭载自研 CTB 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提升至 200Wh/kg,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 智能驾驶系统 Xiaomi HAD
- 功能与落地: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的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和停车场。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轨迹更拟人化,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30%。
- 争议与事故:3 月 29 日,一辆 SU7 在高速 NOA 模式下因施工路障未识别发生碰撞爆燃,致三人死亡。小米回应称事故时驾驶员已接管,但家属质疑系统响应延迟和车门锁死问题。公安部明确辅助驾驶需驾驶员负主责,武汉等地出台新规强化车主责任。
三、供应链与生态整合
- 供应链优化
小米通过生态链协同和模块化集成降低成本,例如碳陶刹车盘生产成本降低 60%,芯片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 1/3。电池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确保产能稳定。
- 充电网络布局
小米与 13 家企业合作,充电网络覆盖 102 万桩(80 万快充),涵盖 365 城及 88.1% 高速服务区,并接入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充电桩,提升用户补能便利性。
四、市场竞争与挑战
- 行业地位
小米在新势力中稳居前三,2025 年 3 月周销量一度超越问界,但整体市场份额仍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其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和生态整合能力(如与小米手机、家居互联)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用户评价与售后短板
- 正面反馈:SU7 在坠崖事故中保护乘员安全,车主二次购车案例提升品牌信任度。
- 负面投诉:智能驾驶故障、车机系统卡顿、售后服务网点不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等问题频发,部分车主反映维修需跨城或长时间排队。
- 政策与行业趋势
2025 年全球电动车市场进入淘汰赛,中国品牌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主导竞争。小米需应对补贴退坡、供应链波动和智能驾驶法规收紧等挑战。
五、购车政策与权益
2025 年 4 月,小米推出限时购车优惠:
- SU7 Ultra:赠送价值 9 万元碳纤维部件、终身 Xiaomi HAD 智驾使用权。
- SU7 标准版:智能驾驶功能终身免费,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地方补贴叠加后综合优惠可达 2.5 万元。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汽车以激进的交付目标、技术投入和生态整合快速崛起,但也面临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售后服务滞后和产能压力。其能否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持续突破,取决于技术迭代速度、供应链稳定性和用户信任的重建。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的高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值得关注,但需理性看待辅助驾驶的局限性,并评估售后服务网络的覆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