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以 SU7 为代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其表现可从以下五个维度综合评估:
一、核心性能与技术突破
- 动力与操控
小米 SU7 搭载自研 V6s 超级电机,Ultra 版三电机总功率达 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其智能底盘采用全主动悬架系统,赛道实测中高速过弯侧倾控制优于蔚来 ET5,但极限赛道驾驶时刹车片耐用性存在争议(5 圈半赛道驾驶后前刹车片磨损严重)。
亮点:Brembo 四活塞卡钳 + 碳化硅高压平台,百公里制动距离 33.3 米,优于同价位车型。
短板:赛道场景下的散热设计需优化,城市通勤则无明显问题。
- 续航与补能
全系标配 700km+CLTC 续航,实测城市工况可达 800km,高速续航约 500km(与官方数据偏差约 200km)。充电技术方面,全域碳化硅技术实现 15 分钟补能 510km,支持第三方快充桩(如特斯拉超充),但长期使用可能加速电池衰减。
电池寿命:三元锂电池版设计寿命 15 年 / 30 万公里,首任车主终身质保(衰减超 30% 免费更换),优于国标。
- 智能驾驶与生态
Xiaomi Pilot 智驾系统已开通 10 城城市 NOA,8 月将覆盖全国,高速 NOA 接管率低于 0.1 次 / 百公里。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连续对话和方言识别,车机流畅度行业领先(安兔兔跑分第一)。
争议点:偶发紧急制动误触发案例(如无障碍物时突然刹停),部分用户反馈系统灵敏度需优化。
二、市场表现与用户口碑
- 销量与产能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超 2.9 万辆,累计交付超 35 万辆,连续 5 个月位列新势力前三。北京亦庄二期工厂预计年中投产,武汉工厂规划 2026 年实现百万辆产能。
产能瓶颈:当前订单积压约 15 万辆,提车周期最长达 3 个月,需依赖双班生产和供应链优化。
- 用户评价
- 好评:外观设计(10 种配色 + 无框车门)、小米生态联动(车内控制米家设备)、售后服务(免费代步车 + 上门补胎)。
- 差评:高速续航虚标、后排头部空间局促、智能驾驶系统需进一步优化。
典型案例:安徽枞阳事故中,SU7 智能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障碍物,导致三人死亡,暴露用户教育不足问题。
三、竞争格局与政策环境
- 竞品对比
- 20-30 万级:与比亚迪汉 EV、特斯拉 Model 3 相比,SU7 在智能座舱和生态联动上占优,但品牌溢价不足。
- 30 万以上级:SU7 Ultra(52.99 万)对标蔚来 ET7,性能更强但换电网络薄弱。
差异化优势:小米生态用户(超 10 件米家设备)可享跨端互联体验,如离家自动关空调、车内控制扫地机器人。
- 政策支持
2025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续,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如 “千县万镇” 消费季),利好小米下沉市场渗透。
四、长期可靠性与安全
- 质量验证
小米 SU7 通过中保研全项优 + 测试,车身采用 2000MPa 热成型钢,电池包通过 IP68 防水和 50km/h 侧面柱碰测试。耐久测试显示,4.5 万公里高强度驾驶后无结构性损伤,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争议点:部分用户反馈自动泊车在复杂车位识别率不足(成功率 89%),雨天雷达误报率较高。
- 售后服务
全国 29 城设服务中心,提供免费基础保养、8 次维保取送车、上门补胎等服务,但三四线城市网点覆盖不足。
五、未来规划与潜在风险
- 技术布局
2025 年计划推出增程式混动 SUV “昆仑”,自研 4680 电池和固态电池(2025Q4 交付),目标将成本降低 15%。
- 全球化战略
2027 年启动出海计划,首站欧洲,预计 2030 年海外销量占比超 30%,但需应对欧盟碳关税和品牌认知挑战。
- 风险提示
- 产能压力: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单车毛利率需从 18.5% 提升至 25%,规模扩张可能牺牲品控。
- 技术迭代:华为 ADS 3.0、小鹏 XNGP 等竞品持续施压,小米需加快智驾算法优化。
总结:适合哪些用户?
- 推荐群体:
- 小米生态用户(已有多件米家设备),追求 “人车家” 智能联动。
- 城市通勤为主,对加速性能和科技配置有较高需求。
- 愿意接受新品牌,注重性价比与售后服务。
- 谨慎选择:
- 长途自驾频繁者(高速续航存在缩水)。
- 对品牌溢价敏感,偏好传统豪华品牌。
- 三四线城市用户(充电网络覆盖不足)。
结论:小米汽车在性能、智能化和生态联动上表现亮眼,已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但需在产能、用户教育和长期可靠性上持续优化。若你追求科技感与性价比,且能接受新品牌的成长周期,小米 SU7 是 2025 年值得考虑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