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组装生产已进入规模化阶段,其产能布局、供应链体系及技术应用均展现出显著的战略纵深。以下从五大维度解析小米汽车的组装生态:
一、产能布局:双工厂驱动 35 万辆交付目标
- 北京亦庄基地
- 一期工厂:2024 年产能利用率突破 200%,通过 24 小时双班倒实现月均 2.4 万辆产出。
- 二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新增 52 公顷用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兼容 SUV、轿车等多车型生产,预计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产能弹性:通过与岚图汽车共享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2025 年底前可再释放 15 万辆产能。
- 武汉工厂规划
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为邻,定位为出口基地,预计 2026 年投产,支撑全球市场拓展。
二、供应链体系:垂直整合与智能制造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800V 高压平台)与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双轨并行,支持 700-830km 续航。
- 电机:自研 V8s 超级电机(27200 转 / 分钟)搭配联合电子电控系统,双电机版本最大功率 508kW。
- 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域控制器 + 高通 8295 芯片,支持 56 英寸 HUD 与 3D 车模交互。
- 自动化组装线
- 思灵机器人柔性产线:10 台机器人完成物料抓取、线束整理等 18 道工序,单位小时产量(UPH)较行业提升 30%,换型时间仅 15 分钟。
-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电芯直接集成至底盘,体积利用率 77.8%,提升续航的同时将车身抗压强度提升至 50MPa。
三、技术应用:全栈自研赋能生产效率
- 智能驾驶技术
- BEV+Transformer+OCC 算法架构实现无图城市 NOA,接管率较行业降低 40%,支撑 SU7 Ultra 纽北 6 分 46 秒的赛道性能。
- 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视觉感知的异构融合方案,确保复杂路况下的厘米级定位精度。
- 制造工艺突破
- 一体化压铸车身减少 70% 焊接点,采用轻量化铝合金材料,车身扭转刚度达 43500N・m/deg。
- 智能扭矩拧紧系统实现螺栓拧紧精度 ±2%,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99%。
四、市场策略:双车矩阵与全球化布局
- 2025 年车型规划
- SU7 Ultra:三电机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预售价 52.99 万元,3 天预订超 3680 台。
- YU7:中大型轿跑 SUV,售价 30-40 万元,配备环形投影屏与后轮转向系统,续航 675-770km。
- 渠道与生态
- 2 万家门店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体验场景,MIUI 系统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互联,连接 8.6 亿 IoT 设备。
- 欧洲市场首攻德国、法国,计划 2027 年启动本地工厂建设,针对欧盟法规优化智能驾驶功能。
五、挑战与应对
- 产能瓶颈
北京工厂当前月均交付 2.5 万辆,二期投产后产能缺口将缓解,但需平衡设备寿命与品控风险。
- 技术竞争
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搭建万卡 GPU 集群训练自动驾驶模型,引入 95 后 AI 专家强化算法迭代。
- 品牌溢价
通过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重塑品牌形象,目标将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组装体系已形成 “双工厂 + 双供应链 + 双技术路线” 的立体化布局,35 万辆交付目标的背后是智能制造与生态协同的深度整合。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硬件性能,更在于将手机行业的极致效率复制到汽车领域,通过 “技术卷” 与 “生态卷” 改写智能电动车竞争规则。随着武汉工厂与欧洲战略的推进,小米正从中国新势力向全球科技车企加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