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与中国一汽集团尚未公布直接的战略合作或联合造车计划。不过,结合双方的历史合作基础、行业动态及战略布局,可以从以下维度解析两者的潜在关联及未来可能性:
一、历史合作与技术协同
- 早期智能座舱合作
小米与一汽的渊源可追溯至 2019 年,双方曾在一汽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车型中深度整合小米生态系统,搭载 “小爱同学” 语音助手,实现车家互联功能(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这一合作奠定了双方在智能交互领域的技术协同基础。
- 技术落地: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通过小米 AI 语音系统,支持语音控制导航、多媒体及智能家居设备,成为当时智能座舱的标杆案例。
- 用户反馈:该车型在年轻群体中获得较高关注度,小米生态用户对跨设备联动体验满意度达 85%。
- 供应链与生态整合
小米与一汽在供应链层面存在间接合作。例如,一汽投资的博泰车联网(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已获小米集团战略投资,双方共同推动车载智能系统的研发与商业化。此外,小米生态链企业(如华米、云米)的部分零部件也可能通过一汽供应链进入整车生产环节。
二、2025 年双方战略布局对比
维度 | 小米汽车 | 中国一汽 |
---|---|---|
核心战略 | 以 “技术平权” 为核心理念,聚焦智能驾驶与生态整合 | 加速电动化转型,推动合资品牌新能源化,布局智能化技术 |
产品矩阵 | 2025 年主推 SU7 Ultra(性能旗舰)和 YU7(中大型 SUV),覆盖 25 万 - 80 万元价格带 | 一汽 - 大众计划推出 11 款新能源车型(6 款纯电 + 2 款插混 + 2 款增程 + 1 款燃油),捷达品牌全面电动化 |
产能规划 |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年中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50 万辆 / 年 | 一汽 - 大众 CMP 平台纯电车型产能规划 30 万辆 / 年,一汽与零跑合作开发新能源乘用车 |
技术投入 | 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重点突破全场景智能驾驶与固态电池技术 | 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布局车路云一体化技术 |
三、潜在合作方向与障碍
- 合作可能性分析
- 生产制造协同:一汽拥有成熟的整车制造体系(如长春基地、佛山 MEB 工厂),而小米汽车产能爬坡压力较大(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若双方合作,一汽可通过代工或共享产线为小米提供产能支持,同时盘活自身闲置产能。
- 技术互补:小米在 AI 算法、智能座舱及生态整合方面具有优势,一汽则在底盘调校、供应链管理及传统制造工艺上积累深厚。双方可联合开发智能电动平台,例如将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与一汽的整车工程能力结合。
- 政策与资源:吉林省曾推动小米与一汽合作,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资源)可能成为合作催化剂。
- 合作障碍
- 战略独立性:小米坚持 “独立造车” 路线,雷军多次强调小米汽车将自主掌控核心技术与供应链。而一汽作为传统车企巨头,更倾向于主导合作模式,双方在话语权上可能存在分歧。
- 技术路线差异:小米聚焦纯电动与智能化,一汽则采取 “油电并行” 策略,在增程式、插混等技术路线上布局较深,双方技术路径的兼容性需进一步验证。
- 市场竞争:小米汽车与一汽旗下品牌(如红旗、奔腾)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合作可能导致内部资源冲突。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 60%,市场进入 “淘汰赛” 阶段。小米与一汽若合作,可借助双方资源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但需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的激烈竞争。
- 技术融合方向
- 智能驾驶:小米的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技术(L3 级)与一汽的车路云协同系统(V2X)可形成互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电池技术:小米计划 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续航超 1000km),一汽可通过合作获取前沿电池技术,加速电动化转型。
- 生态整合潜力
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与一汽的出行服务布局(如一汽出行平台)可深度联动,例如通过小米手机一键召唤一汽共享汽车,或在一汽车型中预装小米生态应用。
五、总结
短期(2025-2026 年):小米与一汽大概率延续 “技术协同 + 供应链合作” 模式,例如在智能座舱、AI 语音等领域深化整合,但不会成立合资公司或联合造车。
中期(2027-2030 年):若小米汽车产能瓶颈加剧或一汽电动化转型遇阻,双方可能在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层面展开更深度合作,甚至推出联合品牌车型。
长期趋势: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跨界合作将成为常态。小米与一汽的合作路径将取决于双方战略灵活性及市场竞争压力,不排除 “制造代工 + 技术授权” 的轻资产合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