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海马汽车与小米汽车的合作尚未有实质性进展。从公开信息来看,双方的动态主要围绕各自的战略布局展开,且合作传闻已被海马汽车多次否认。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合作传闻的澄清与现状
- 海马汽车的官方回应
自 2023 年起,市场多次传出海马汽车可能为小米代工生产电动车的传闻。对此,海马汽车在 2023 年 11 月、2025 年 1 月等多个时间点明确回应称 “目前并无相关合作事项”。公司强调,若有合作将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截至 2025 年 4 月,未发布任何相关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海马汽车曾为小鹏汽车代工(2017-2021 年),这一历史合作可能引发市场联想,但实际情况显示,小米汽车更倾向于自主生产或与其他车企(如北汽蓝谷)洽谈合作。
- 小米汽车的产能与供应链策略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2025 年 1 月销量突破 2.2 万辆,累计交付量达 13.5 万辆。其产能主要依赖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基地),并通过优化供应链(如与宁德时代合作电池)提升产能至 24 万辆 / 年。此外,小米计划 2025 年 6 月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从小米的战略来看,其更注重自主掌控生产环节,而非依赖代工。例如,小米汽车的智能化系统(HyperOS)、电驱技术(双电机 508kW)均为自研,且与高通、地平线等芯片厂商深度合作。
二、双方的战略差异与行业背景
- 海马汽车的转型方向
海马汽车近年来聚焦新能源与氢能领域,与丰田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如 7X-H),并在海南布局 “光伏发电 — 电解水制氢 — 加氢” 全产业链零碳生态。2025 年,海马汽车计划在海南投入 200 辆氢能车示范运营,并推动氢能技术商业化。
此外,海马汽车与海汽集团合作,在海南推广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首批投入 500 辆定制化纯电动车。其战略重心在于绿色能源与区域市场,与小米的智能化、规模化路线差异显著。
- 小米汽车的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小米汽车以 “高性价比 + 智能生态” 为核心竞争力,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搭载小米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月销超 2 万辆的成绩,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并计划冲击 30 万辆年度目标。
在政策层面,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2026 年将退坡),叠加 “以旧换新” 补贴,为小米汽车的销量增长提供了外部动力。
三、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与挑战
- 潜在合作领域
- 代工生产:若小米汽车产能不足,可能寻求代工,但目前自建工厂已能满足需求,且海马汽车的产能主要用于氢能车和现有车型(如 7X-E)。
- 技术整合:小米的智能生态(如 MIUI CAR)与海马汽车的氢能技术结合,可能开发 “智能氢能车”,但双方尚未释放相关信号。
- 区域市场拓展:小米可借助海马汽车在海南的政策优势(如自贸港免税政策),探索区域市场合作,但目前未见动向。
- 合作的主要障碍
- 战略差异:海马汽车押注氢能,而小米聚焦纯电与智能化,双方技术路线不同。
- 产能与成本:海马汽车的工厂规模(年产能约 20 万辆)与小米的需求(2025 年目标 30 万辆)存在差距,且代工可能影响小米的成本控制策略。
- 竞争关系:小米汽车与海马汽车在中低端电动车市场存在潜在竞争,合作可能引发利益冲突。
四、行业趋势与政策影响
- 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
2025 年,国家延续 “以旧换新” 补贴(最高 2 万元),并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海马汽车的氢能布局符合政策导向,而小米汽车则受益于纯电车型的补贴红利。
此外,2026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将退坡,可能刺激 2025 年下半年的购车需求,进一步推动小米汽车的销量增长。
- 市场竞争格局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30 万元以下车型占比超 70%。小米汽车凭借 SU7 和 YU7 的双线布局,有望在中高端市场巩固地位;海马汽车则需通过氢能技术差异化竞争,避免与小米等新势力直接对抗。
结论:合作概率较低,双方各自深耕核心领域
综合现有信息,2025 年海马汽车与小米汽车的合作可能性较低。海马汽车专注于氢能生态与区域市场,而小米汽车则以自主生产和智能生态为核心竞争力。未来,若双方在技术整合或区域市场拓展上找到契合点,可能存在合作机会,但短期内仍将保持独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