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新车型主要围绕SU7 系列的旗舰版本和首款 SUV 车型 YU7展开,同时在技术迭代、产能提升和市场表现上均有显著突破。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核心新车型:小米 SU7 Ultra 与 YU7
1.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
- 定位与价格:作为 SU7 系列的顶级性能版,SU7 Ultra 以 “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为目标,官方指导价52.99 万元起,纽北限量版售价81.49 万元。
- 性能亮点:
- 三电机系统:搭载两台 V8s 电机和一台 V6s 电机,综合峰值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刷新全球四门量产车纪录。
- 赛道级配置: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前刹车盘直径 430mm)、主动尾翼(最大下压力 285kg)、赛道版散热系统(连续 2 圈纽北赛道不过热)。
- 电池技术: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II 赛道专用电池,CLTC 续航 630km,支持 5.2C 超快充(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
- 智能驾驶:搭载 Xiaomi HyperOS 1.5.5 系统,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HAD),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停车场等场景,新增环岛通行、ETC 辅助等功能。
- 市场表现:上市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1.5 万辆,成为高端电动车市场现象级产品。
2.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
- 定位与价格: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预售价格预计23.55 万 - 30.88 万元(标准版 / Pro 版 / Max 版),主打家庭用户和长途出行。
- 核心配置:
- 尺寸与设计: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碳纤维尾翼、黄色刹车卡钳,风阻系数低至 0.24Cd。
- 动力与续航: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提供 96.3kWh 和 101.7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20km。
- 内饰与科技:红白双拼色内饰、悬浮式中控屏、碳纤维方向盘、零重力座椅,支持手机无线充电和电子按键开门。
- 市场预期:作为小米首款 SUV,YU7 填补了产品线空白,预计年销量目标 5 万辆,与 SU7 形成轿车 + SUV 组合。
二、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
1. 智能驾驶系统迭代
- Xiaomi HyperOS 1.5.5:全量推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功能,支持城市领航辅助(新增环岛通行、ETC 自动缴费)、离车泊入、雪地模式等,感知准确率提升至 98%。
- 硬件配置:SU7 Ultra 标配激光雷达 + 英伟达 Orin X 芯片(508TOPS 算力),YU7 预计搭载同款或简化版方案。
2. 固态电池研发进展
- 技术储备: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达 400Wh/kg,计划 2026 年量产。SU7 Ultra 目前采用麒麟 II 电池,未直接搭载固态电池,但预留了技术升级空间。
3. 产能与交付
- 工厂扩建:北京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供应链优化:通过双班生产、武汉零部件项目落地,SU7 系列交付周期从 11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YU7 上市后产能爬坡速度预计更快。
三、市场表现与行业影响
1. 销量数据
- SU7 系列: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占比约 15%,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
- 财务表现:2024 年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元(单台亏损约 4.5 万元),但 2025 年随着 SU7 Ultra 和 YU7 上市,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0% 以上。
2. 行业地位
- 技术标杆: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对标百万级超跑” 的策略,打破传统豪华车定价体系,被《福布斯》评价为 “令保时捷彻夜难眠”。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与智能家居、手机互联深度整合,例如通过 Xiaomi HyperOS 实现五屏联动、AI 语音控制,强化 “人车家全生态” 体验。
四、未来规划
- 2025 年 Q3:YU7 正式上市,启动全国试驾活动,主打 “大五座 SUV + 长续航” 卖点。
- 2025 年底: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交付,挑战纽博格林北环赛道量产车圈速纪录。
- 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 和 SU7 高性能版,进一步完善产品线,目标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通过SU7 Ultra 的性能突破和YU7 的市场拓展,巩固了其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随着产能释放和生态协同深化,小米正从 “性价比品牌” 向 “高端科技品牌” 转型,未来或将对特斯拉、BBA 等传统巨头构成更大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