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的量产进程与市场表现已形成清晰脉络,其首款车型 SU7 不仅实现了从发布到交付的高效落地,更在 2025 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下从量产进展、市场表现、技术突破及未来布局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量产进程:产能爬坡与工厂扩建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2024 年 4 月 3 日正式启动交付,比原计划提前近 8 个月。截至 2024 年底,全年累计交付量达136,854 辆,超额完成 12 万辆的年度目标。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产能的快速提升:
- 一期工厂产能优化:北京亦庄工厂一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流程优化,实际产量显著提升。2024 年第四季度交付量达 6.97 万辆,环比增幅 75.2%,单季度营收 167 亿元,占全年营收的 51%。
- 二期工厂建设加速:2025 年 4 月,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二期完成规划验收,年中正式投产。工厂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产能以应对订单增长。
二、市场表现:销量攀升与用户反馈
SU7 凭借高性价比和科技属性迅速打开市场,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突破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一季度累计销量 75,869 辆,在中大型车市场排名第一。其市场竞争力体现在:
- 价格与配置优势:SU7 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标配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续航里程达 800 公里(CLTC),性价比优于同级别竞品。
- 用户满意度:车质网调查显示,车主对 SU7 的加速性能、舒适性和外观设计满意度较高,综合得分为 86 分(满分 100 分)。但部分用户反馈后排空间较小、中控台材质一般,售后服务存在响应速度慢等问题。
三、技术突破:供应链创新与质量管控
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上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 供应链本土化:在浙江地区构建区域化供应链集群,与拓普集团、万安科技等企业深度合作,关键部件良品率达 99.3%,本土化率高达 92%,有效降低成本并提升响应速度。
- 质量问题应对:2024 年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辆 SU7,但通过 OTA 升级迅速解决,并加强冗余保护策略,展现出对用户负责的态度。
- 研发投入:2024 年小米集团研发投入 241 亿元,同比增长 25.9%,重点投向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领域,为后续技术迭代奠定基础。
四、未来布局:产能扩张与全球化战略
小米汽车正从单一车型向全产品线和全球化市场拓展:
- 产能目标: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2026 年目标提升至 1774 亿元收入,预计推出增程式 SUV “昆仑”(5.3 米车身 + 1500km 续航)和纯电 SUV YU7(定位 Model Y 竞品)。
- 全球化布局:2027 年启动欧洲、东南亚工厂建设,以 SU7 Ultra 为先锋试水高端市场,同时在东南亚推出性价比车型,计划复制手机领域的 “技术平权” 策略。
- 生态整合:通过 MIUI 系统实现 “人 - 车 - 家” 无缝互联,连接 8.6 亿 IoT 设备,提升用户粘性。车机系统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 56 英寸 HUD 和 3D 车模交互,强化科技体验。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实现了从量产到交付的稳健起步,2025 年通过产能扩张和产品迭代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其成功得益于精准的产品定位、供应链创新及生态整合能力,但也面临质量管控、售后服务优化等挑战。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推出,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