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口碑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既在部分领域获得高度认可,也因安全争议和服务短板面临信任危机。以下从市场表现、用户评价、技术争议、行业竞争及未来挑战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市场表现:销量冲高与事故冲击并存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29,244 辆,稳居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超过比亚迪汉两倍。其第二工厂投产和产能提升计划(全年目标 35 万辆)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然而,3 月 29 日安徽池祁高速 SU7 爆燃事故导致三名乘员遇难,引发舆论风暴,事故后首周销量暴跌 34.6% 至 0.5 万辆,市场排名从第 18 位下滑至第 21 位。这一事件暴露了小米作为新势力对重大事故的应对能力不足,短期内对品牌信任度造成冲击。
二、用户评价:技术优势与体验痛点交织
正面评价:
- 安全性能:2024 年 12 月河南悬崖事故中,SU7 Pro 翻滚碰撞后乘员舱完好,电池未热失控,被媒体称为 “安全标杆”,车身刚性和电池防护技术获得中保研全项优 + 评级。
- 智能生态:小米 SU7 的智能座舱与手机生态深度联动,支持远程控制家居设备,车机系统操作流畅,吸引年轻用户。
- 动力与设计:SU7 动力强劲(零百加速 5 秒级),外观时尚,溜背造型和科技感内饰获用户青睐。
负面争议:
- 智能驾驶缺陷:高速事故中,NOA 系统未有效识别施工路障,AEB 未触发,车门锁死阻碍逃生,被质疑 “宣传与现实差距巨大”。第三方测试显示,小米 SU7 的 AEB 对静止车辆识别率达 100%,但对锥桶等非标准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
- 续航虚标:部分用户反馈 SU7 高速续航与官方数据偏差约 200 公里,城市通勤续航达标但高速能耗较高。
- 售后服务滞后:全国仅 127 家服务网点,覆盖 75 个城市,存在维修排队时间长、配件价格高(官方配件价格为市场价 3 倍)等问题,用户抱怨 “修车难、维权更难”。
三、技术争议:安全神话与智驾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在被动安全领域表现突出,SU7 采用钢铝混合车身、40 项碰撞测试和电池防弹涂层设计,物理防护能力获行业认可。但在主动安全方面,其智能驾驶系统(NOA/L2 级辅助)被指存在宣传误导。例如,官方强调 “智能导航”“自动避障”,但实际仅支持标准障碍物识别,用户误判系统能力导致事故风险。事故后,小米推出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新增自动过闸机、环岛通行等功能,但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才能启用,且系统依赖预先学习停车场路线,实用性受限。
四、行业竞争:高端突围与品牌认可度困境
在中大型轿车市场,小米 SU7 凭借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和性能(续航 700-800 公里)占据优势,但在高端市场面临挑战。品牌认可度调查显示,小米以 11.1% 的高端用户认可度排名倒数第一,显著低于仰望(44.2%)、鸿蒙智行(35.8%)等竞品。其后续车型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虽以 1548 马力和 1.98 秒零百加速对标保时捷 Taycan,但品牌溢价能力不足,难以吸引传统豪华车用户。此外,比亚迪汉 L、蔚来 ET7 等竞品通过空间、售后服务和品牌积淀分流消费者。
五、未来挑战:技术透明与服务网络短板
- 技术透明化:行业专家指出,车企需明确区分 “辅助驾驶” 与 “自动驾驶”,避免用户误判。小米需在宣传中强化系统局限性,并通过第三方测试数据提升公信力。
- 服务网络扩张:小米计划 2025 年底实现 “销售门店覆盖 100 城,服务网点覆盖 90% 地级市”,但当前服务网点数量(127 家)仍不足,需加快与第三方合作,优化维修响应速度。
- 危机管理能力:对比悬崖事故的 “主动传播” 与高速事故的 “冷处理”,小米需建立统一的危机响应机制,避免舆论应对策略的割裂。
总结:口碑重塑的关键窗口期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口碑呈现 “技术强、服务弱,安全优、智驾忧” 的特征。其被动安全性能和智能生态是核心优势,但智能驾驶的可靠性争议和售后服务的滞后严重制约品牌形象。若能在未来半年内完成以下改进,仍有机会扭转口碑:
- 技术迭代:通过 OTA 升级优化智驾系统,引入第三方安全认证;
- 服务升级:加速服务网点下沉,缩短维修周期;
- 用户教育:强化辅助驾驶功能的风险提示,建立透明的事故数据披露机制。
否则,小米可能重蹈特斯拉 “自燃门” 后的销量低谷,错失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