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基地的布局已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武汉为战略支点的双基地格局,同时通过产能扩张和供应链优化加速实现 35 万辆年度交付目标。以下是具体进展和规划: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产能释放与技术升级
1. 一期工厂:满负荷生产支撑交付目标
- 产能爬坡: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6 月启动双班生产后,实际产能逐步提升。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突破 2.9 万辆,4 月单周锁单量达 1.3 万台,显示市场需求强劲。
- 技术升级:工厂采用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全流程智能制造,引入 AI 质检和大数据优化生产线,良品率提升至 99.5%。2025 年 1 月,工厂全面开放参观预约,展示其智能制造水平。
2. 二期工厂:规划验收完成,年中投产
- 建设进展: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竞得土地,2025 年 4 月 16 日通过规划验收,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包含 1 号生产厂房等 18 项工程。工厂紧邻一期,预计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重点支持 SU7 Ultra、YU7 等新车型量产。雷军宣布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的投产是关键支撑。
3. 三期工厂:预留扩展空间
- 地块规划: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区 0110、0111 地块已公示为一类工业用地,占地面积 52 公顷,容积率 1.0,建筑高度 60 米,未来可能作为三期工厂用地,进一步扩展产能。
二、武汉基地:战略布局与供应链协同
1. 武汉经开区工厂:2026 年投产的百万产能枢纽
- 规划定位: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毗邻小鹏、路特斯等车企,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能 30 万辆,助力小米实现 2026 年百万辆产销目标。
- 供应链配套:2025 年 3 月,小米武汉工厂焊接生产线扩建项目备案获批,计划新增 7 条焊接线、34 台焊接单元及检测设备,年产小米 N3 前副车架 30 万套,为后续车型量产铺路。
2. 武汉智能制造生态
- 科技园与家电工厂:小米武汉科技园 2025 年陆续投入使用,集研发、生产、办公于一体;小米智能家电工厂 2025 年 11 月竣工验收,2026 年量产空调,未来可能与汽车工厂形成产业协同。
三、供应链与政策支持:产能扩张的底层逻辑
1. 供应链优化
- 本土配套:北京基地已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采购,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武汉工厂依托当地汽车产业生态,降低物流成本。
- 合作伙伴:小米与宁德时代、京能科技共建电芯工厂,与北汽蓝谷洽谈代工合作,但 2025 年暂无实质性进展,主要依靠自有产能。
2. 政策红利
- 北京支持: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土地、税收优惠,二期工厂从拿地到验收仅用 9 个月,体现 “小米速度”。
- 武汉政策:武汉经开区规划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能 150 万辆,小米汽车被纳入 “车谷” 战略,享受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充电基础设施等政策支持。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1. 产能压力: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当前周均交付需达 7000 台,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缺口将逐步缓解。
2. 市场竞争:小米 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榜排名第五,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激烈竞争,需加速推出 SUV 车型 YU7 以拓展市场。
3. 技术投入: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2025 年重点突破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SU7 Ultra 搭载的激光雷达和 800V 高压平台将提升产品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产能释放的关键年,北京基地双工厂运营、武汉工厂奠基、供应链本地化及政策支持共同构建起其 “超级工厂矩阵”。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武汉基地启动,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为 2026 年百万辆产销奠定基础。未来,小米需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供应链韧性上持续发力,以应对行业洗牌和竞争加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