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核心战略聚焦于中高端车型的迭代与市场扩张,尚未有官方明确的小型车量产计划。不过,结合行业趋势、供应链布局及小米的产品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深度分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核心产品矩阵
- SU7 系列:高端性能标杆
- 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已在 2025 年 2 月正式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其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续航达 630 公里。
- SU7 标准版: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主打性价比与智能生态。
- YU7:首款中大型 SUV
- 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 万 - 40 万元,搭载激光雷达与高阶智驾系统,双电机版综合功率 508kW,续航达 820 公里。
- 增程 SUV(内部代号昆仑)
- 网传为三排座椅增程车型,起售价约 15 万元,预计 2026 年推出,可能采用东风汽车代工。
二、小型车布局的潜在逻辑
- 市场需求与政策驱动
- 纯电小车市场爆发:2025 年 3 月,五菱宏光 MINIEV、比亚迪海鸥等车型占据轿车销量前三,终端补贴后价格下探至 1.98 万元起,年轻用户需求旺盛。
- 政策红利: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叠加地方置换补贴(如湖北省新能源车最高补 1.5 万元),为小型车市场提供增长空间。
-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 轻量化技术突破:小米通过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企业,实现车身减重 15%,成本降低 68%,为小型车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 模块化平台复用:SU7 的 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控模块等技术可向下兼容,降低研发成本。
- 品牌战略延伸
- 子品牌可能性:参考吉利(几何)、长城(欧拉)的多品牌策略,小米可能推出独立子品牌切入 10 万 - 15 万元市场,避免主品牌定位稀释。
- 生态协同:小型车可作为智能家居的移动终端,通过小米澎湃 OS 实现 “人车家” 无缝互联,提升用户粘性。
三、技术与产品展望
- 动力与续航
- 磷酸铁锂电池主导:参考 SU7 标准版,小型车可能搭载比亚迪弗迪电池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300-400 公里,支持快充(30 分钟补能 30%-80%)。
- 电机配置:单电机后驱布局,最大功率 50-80kW,零百加速 8-10 秒,满足城市通勤需求。
- 智能配置
- 简化版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6 系芯片,支持语音助手、手机互联,取消 HUD 与多屏联动,降低成本。
- 基础辅助驾驶:配备定速巡航、倒车影像,可选装自适应巡航与车道保持。
- 设计与空间
- 尺寸:车长约 3.8-4.0 米,轴距 2.4-2.5 米,采用五门四座布局。
- 个性化:提供多种车身颜色与定制化贴纸,吸引年轻用户。
四、竞争格局与挑战
- 主要竞品
- 五菱宏光 MINIEV:起售价 2.98 万元,2025 年 3 月销量 3.99 万辆,品牌认知度高。
- 比亚迪海鸥:起售价 7.38 万元,续航 405 公里,搭载刀片电池。
- 小鹏 MONA M03:起售价 11 万元,轴距 2815mm,主打智能配置。
- 小米的差异化优势
- 生态壁垒:小米用户可通过手机 NFC 解锁车辆、远程控制空调,与米家设备联动。
- 渠道下沉:依托小米之家门店网络,覆盖三四线城市,降低销售成本。
- 性价比:若定价 8 万 - 12 万元,可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 “高配低价”。
五、时间节点与风险提示
- 可能的上市节奏
- 2025 年 Q4:若启动研发,最快 2026 年 Q2 亮相,Q3 量产。
- 2026 年:推出增程版车型,覆盖更广泛用户群体。
- 风险因素
- 产能压力: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需优先保障 SU7 与 YU7 的生产。
- 价格战加剧:头部车企(如比亚迪、五菱)可能进一步降价,压缩市场空间。
- 技术迭代:固态电池、800V 平台等新技术普及可能影响产品竞争力。
总结
尽管小米汽车 2025 年暂无明确的小型车计划,但其供应链布局、技术储备与市场需求均为未来进入该领域埋下伏笔。若小米选择在 2026 年推出小型车,需在定价策略、智能生态与渠道下沉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警惕市场竞争与技术迭代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可关注 2025 年上海车展及小米汽车年度发布会,以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