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产品矩阵、技术突破、市场布局及行业竞争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以下是最新动态的全面解析:
一、2025 年新品发布与车型迭代
- 小米 SU7 Ultra(已上市)
- 性能标杆:作为小米 SU7 的高性能版本,SU7 Ultra 搭载前 V6S 电机 + 后双 V8S 电机的三电机驱动系统,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超过 350km/h,刷新纽北赛道量产车纪录。
- 技术亮点:全车采用碳纤维轻量化处理,配备全主动悬架(140mm 升降行程,响应速度为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48V 线控转向 / 刹车系统,支持 “太空步” 泊车等黑科技。
- 售价与定位:预售价 81.49 万元,定位百万级性能车市场,与保时捷 Taycan、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等展开竞争。
-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
- 定位与设计:首款中大型轿跑 SUV,车身尺寸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采用悬浮式车顶、激光雷达(高配版)及溜背造型,主打 “陆地战车” 风格。
- 动力与续航: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磷酸铁锂电池,续航 770km)和双电机四驱(508kW,三元锂电池,续航 820km)两种版本,支持 5.5C 超快充技术,11 分钟补能 30%-80%。
- 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配备环形投影屏(等效 25 英寸 HUD)、小米澎湃 OS 系统,支持语音交互、智能家居联动及 L2 + 级辅助驾驶。
- 价格策略:预售价 30-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凭借尺寸、续航和智能配置抢占 30 万级纯电 SUV 市场。
- 未来车型规划
- MX11 纯电 SUV:2025 年 Q4 上市,定位中大型豪华 SUV,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配备后轮转向技术,售价预计高于 SU7 约 3-5 万元。
- N3 增程式 SUV:2026 年推出,主打家庭市场,配备博世 IPB 2.0 制动系统和增程式混动技术,售价或下探至 15 万元,对标理想 L7。
二、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升级
- 智能驾驶系统迭代
- Xiaomi Pilot Max 2.0: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能力,通过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实现复杂场景决策,已在 SU7 Ultra、Max 版车型中搭载,计划 2025 年 8 月实现全国城市 NOA 覆盖。
- 四电机驱动技术:采用类似比亚迪易四方的轮边电机方案,综合功率达 2054PS,支持原地掉头、圆规转向等极端操作,计划 2026 年量产应用。
- 三电系统创新
- 电池技术:SU7 Ultra 搭载 93.7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YU7 采用宁德时代 / 弗迪电池,能量密度达 200Wh/kg 以上。
- 800V 高压平台:全系车型标配 800V 架构,充电效率提升 50%,兼容第三方超充桩(如蔚来、小鹏)。
- 智能底盘技术
- 全主动悬架:通过电机独立控制车轮升降,响应速度 10ms,可实现车身 “起跳” 功能,提升操控性与舒适性。
- 线控转向 / 刹车:取消机械连接,转向比支持 5:1-15:1 自适应调节,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升 30%。
三、市场表现与供应链布局
- 销量与交付
- 2024 年回顾:SU7 全年交付 13.68 万辆,均价 23.45 万元,实现营收 321 亿元,但单车亏损约 4.5 万元。
- 2025 年目标:全年交付量提升至 35 万辆,其中 SU7 Ultra 贡献约 10%,YU7 占比超 40%,产能爬坡至 40 万辆 / 年。
- 近期波动:3 月销量 2.9 万辆,但 4 月因 SU7 爆燃事故(3 月 29 日)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市场排名下滑至第 21 位。
- 供应链协同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弗迪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汇川技术(电驱系统)、思灵机器人(柔性生产线)。
- 充电网络: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14000 根蔚来桩、9000 根小鹏桩、6000 根理想桩,覆盖 88.1% 高速服务区。
四、行业竞争与政策影响
- 市场挑战
- 高端市场:华为智界 S7(鸿蒙座舱)、理想 L6(增程式)分流用户,小米 SU7 Ultra 需突破品牌溢价瓶颈。
- 主流市场:零跑 B10(12.98 万元起)、比亚迪秦 PLUS DM-i 通过性价比挤压小米潜在用户。
- 舆情风险:SU7 爆燃事故引发 “车门锁死”“智驾可靠性” 争议,小米两次官方回应后舆情逐渐平息,但品牌信任度受损。
- 政策红利
- 以旧换新补贴:报废国四及以下燃油车或 2018 年前新能源车并购买小米汽车,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叠加购置税减免(2025 年全免),综合购车成本降低 5 万元以上。
- 充电基建:政府推动 “十四五” 充电网络建设,小米计划 2025 年新增 33 家门店,服务网点覆盖全国 75 城。
五、财务与盈利展望
- 亏损收窄:2024 年创新业务(含汽车)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从 6 万元收窄至 4.5 万元,预计 2025 年毛利率不低于首季水平(18.5%)。
- 盈利预期:2026 年或实现盈亏平衡,2027 年毛利率有望达 25%,成为小米集团最大利润来源。
- 研发投入:2025 年汽车业务研发预算超 100 亿元,重点投向智驾算法、电池技术及全球化布局。
六、用户与行业评价
- 产品力认可:SU7 以 0.195Cd 风阻、800V 高压平台、澎湃 OS 生态获得技术口碑,但 NVH(噪音控制)、后排空间、座椅舒适性等问题仍需改进。
- 智驾对比:Xiaomi Pilot Max 2.0 在高速 NOA 表现接近华为 ADS 2.0,但城市领航功能尚未全量推送,用户对其 “期货” 属性存疑。
- 生态优势: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实现手机、车机、家居无缝联动,用户粘性较强,但需进一步优化应用生态(如第三方 App 适配)。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产品落地” 转向 “规模扩张” 的关键年,SU7 Ultra 与 YU7 的双车战略将考验其高端市场突破能力,而政策红利与供应链协同为销量增长提供支撑。尽管面临舆情危机与行业竞争,小米凭借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交付量翻倍,并为 2026 年盈利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