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产品布局已逐步清晰,覆盖了从 20 万到 80 万元的价格区间,具体车型及价格如下:
一、已上市车型:2024 款小米 SU7 系列
小米 SU7 作为首款量产车型,2024 年 3 月上市后迅速成为市场焦点,其价格体系如下:
-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21.59 万元(CLTC 续航 700 公里,磷酸铁锂电池)
- 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24.59 万元(CLTC 续航 830 公里,磷酸铁锂电池)
- 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元(CLTC 续航 800 公里,三元锂电池)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推出15 周年限定系列,新增璀璨洋红配色(选装价 9000 元)和专属轮毂,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二、2025 年新发布车型
1. 小米 SU7 Ultra(性能旗舰)
- 标准版:52.99 万元
搭载三电机系统(双 V8s+V6s),综合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630 公里,配备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专用电池。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
专属碳纤维套件、赛道调校底盘,挑战纽博格林北环量产车圈速纪录。
2. 小米 YU7(纯电 SUV)
- 单电机两驱版:预计 23 万元起
搭载 235kW 后驱电机,CLTC 续航约 600 公里,定位中大型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双电机四驱版:预计 30 万 - 40 万元
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0-100km/h 加速 3.2 秒,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
3. 小米昆仑增程版(预计 2025 年底亮相)
- 定位:中大型增程 SUV,三排座椅布局,支持后轮转向
- 价格预测:15 万 - 20 万元(增程车型主打性价比,填补 15 万以下市场空白)。
三、价格策略与市场竞争
- 成本与利润:
小米 SU7 Ultra 硬件成本约 36 万元,综合成本(含研发、渠道)约 42 万元,毛利率约 20%。通过直营模式节省 10% 渠道费用,叠加智驾订阅服务(月费 999 元)和选装配件(如 9000 元车漆),利润空间进一步提升。
- 竞品对标:
- 20 万 - 30 万元区间:SU7 直面比亚迪汉 EV(21.98 万 - 27.98 万元)、极氪 001(25.9 万 - 32.9 万元)。
- 30 万 - 40 万元区间:YU7 对标特斯拉 Model Y(24.99 万 - 35.49 万元)、小鹏 G9(26.39 万 - 46.99 万元)。
- 50 万 - 80 万元区间:SU7 Ultra 挑战保时捷 Taycan(89.8 万 - 183.8 万元)、蔚来 ET7(45.8 万 - 53.6 万元)。
- 政策与补贴: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 98.85 亿元,北京、上海等地叠加地方补贴后,消费者实际购车成本可降低 1 万 - 2 万元。此外,国家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最高补贴 1.5 万元,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四、未来趋势与风险
- 技术迭代:
下半年半固态电池普及(如蔚来 ET5 续航超 1000 公里),小米可能在 2025 年底推出搭载相关技术的改款车型。
- 产能挑战: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规划 105 万辆,但需实现月均 3 万辆交付才能达成 35 万辆目标,供应链压力较大。
- 盈利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单车亏损 4.53 万元,2025 年需通过规模效应(目标 35 万辆)和高端车型(SU7 Ultra 占比提升)改善盈利。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价格矩阵呈现 “两头突破、中间夯实” 的特点:
- 入门市场:SU7 系列 21.59 万元起,吸引首次购车用户。
- 主力市场:YU7 覆盖 23 万 - 40 万元,抢占 Model Y、理想 L7 份额。
- 高端市场: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树立技术标杆。
若小米能在产能、交付和智能化体验上持续突破,其 “高性价比 + 生态协同” 策略有望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