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与智己汽车尚未有官方合作的明确信息。根据现有资料,两者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多呈现竞争关系,而非合作模式。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小米与智己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动态
1. 小米汽车:生态链整合与性价比突围
- 核心车型:2025 年,小米 SU7 系列持续热销,其主打车型包括标准版(21.59 万元起)和高性能版 SU7 Ultra(81.49 万元)。后者搭载自研 V8s 和 V6s 电机,零百加速 1.98 秒,刷新纽北赛道记录,展现出小米在动力技术上的突破。
- 技术亮点: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系统支持高速 NOA 和自动泊车,硬件包括激光雷达、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
- 生态协同:深度整合小米智能家居,实现车家互联。
- 供应链优势:通过生态链企业(如宁德时代、禾赛科技)优化成本,例如碳陶刹车盘生产成本降低 60%,确保高端配置的平民化。
2. 智己汽车:高端技术与销量挑战
- 核心车型:
- 智己 L6:2025 款起售价 19.99 万元,搭载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系统和固态电池(CLTC 续航超 1000 公里),主打操控性能。
- LS6 增程版:2025 年推出,预计配备智能底盘和后轮转向,拓展增程市场。
- 技术亮点:
- 固态电池:与清陶联合研发,实现 “12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智驾系统:IM AD 支持无图城市 NOA,覆盖全国范围。
- 市场困境:2025 年销量从月销 8000 + 暴跌至 1135 辆,主因包括价格策略摇摆(如 L6“18.99 万起” 实为补贴后价格)、品牌定位模糊(高端与性价比的矛盾)以及用户投诉(如智能驾驶误判、续航虚标)。
二、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1. 政策驱动
- 补贴加码:最高 2 万元以旧换新补贴,叠加地方政策(如武汉额外补贴 1.5 万元),刺激消费。
- 技术门槛:纯电车最低续航提升至 350 公里,能效考核倒逼车企优化三电系统。
2. 竞争态势
- 头部效应: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品牌占据主导,小米 SU7 以月销超 2 万辆跻身第一梯队,而智己因销量低迷面临淘汰风险。
- 技术竞赛:固态电池(智己 L6)、800V 平台(小米 SU7)、L4 级自动驾驶(华为问界 M8)成为焦点。
3. 供应链变革
- 小米模式:通过生态链协同缩短采购周期,例如车规级芯片供应周期仅为行业 1/3。
- 智己依赖:上汽集团供应链支持,但传统主机厂决策机制拖累迭代速度(如软件更新以季度为单位)。
三、潜在合作可能性分析
尽管目前无官方合作信息,但未来两者可能在以下领域产生交集:
1. 技术互补
- 小米:在智能生态和供应链成本控制上有优势。
- 智己:拥有上汽集团的三电技术(如固态电池)和阿里的智驾算法。
- 合作方向:联合开发入门级智能电动车,结合小米的性价比与智己的技术。
2. 市场策略调整
- 智己:若销量持续低迷,可能寻求与小米合作以提升品牌声量。
- 小米:通过收购或代工快速切入高端市场,避免重复研发。
3. 政策与资本推动
- 行业整合: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地方政府可能推动国企(如上汽)与民企(如小米)合作以优化资源配置。
四、用户购车建议
1. 选择小米 SU7
- 适合人群:注重性价比、小米生态用户、追求长续航(CLTC 700km+)。
- 推荐车型:SU7 Pro(29.99 万元),标配激光雷达和空气悬架。
2. 选择智己 L6
- 适合人群:操控爱好者、技术尝鲜者(如固态电池、灵蜥底盘)。
- 推荐车型:长续航灵蜥智享版(27.79 万元),平衡续航与配置。
3. 观望合作动态
- 若小米与智己未来合作,可能推出 “技术下放” 车型,例如搭载智己固态电池的小米中端车。
总结
2025 年,小米与智己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以竞争为主,两者在技术路径、市场策略和用户定位上存在显著差异。小米凭借生态链和性价比快速崛起,而智己则面临高端化与销量的矛盾。未来合作可能性取决于市场变化和政策导向,但短期内更可能维持独立发展。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优先选择技术成熟、销量稳定的车型,或关注行业整合带来的新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