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 SU7 的口碑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其市场表现与技术争议交织,形成了复杂的舆论场。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安全性能:极端场景下的信任危机与技术突破
小米 SU7 的安全口碑在 2025 年经历了两次重大事件的冲击:
- 悬崖事故树立安全标杆
2024 年 12 月,河南巩义一辆 SU7 Pro 失控坠崖后,车身框架保持完整,A 柱未变形,电池未热失控,车内一家四口仅轻微擦伤。车主在 2025 年 4 月再次购买 SU7 Max,并公开称赞其 “铠甲笼式车身” 和电池防护技术。这一事件被行业视为 “教科书级安全案例”,推动小米在车身刚性(钢铝混合结构)、电池防爆涂层(防弹级防护)等技术上的口碑提升。
- 高速爆燃引发信任崩塌
2025 年 3 月,安徽池祁高速一辆 SU7 标准版在 NOA 辅助驾驶状态下碰撞隔离桩后爆燃,导致三人遇难。事故暴露三大争议点:
- 智能驾驶缺陷:NOA 系统对施工改道路障识别不足,仅留 1 秒接管时间,AEB 未触发。
- 电池安全争议:磷酸铁锂电池在碰撞后热失控速度远超预期,与小米宣传的 “防弹涂层” 形成反差。
- 售后服务缺位:家属称 “小米从未主动联系”,与官方声明 “已对接车主” 矛盾,加剧公众对品牌责任的质疑。
二、市场表现:销量领跑与用户体验痛点并存
- 销量持续攀升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销量登顶新势力车型榜首,单月交付量超 2 万台,累计交付突破 18 万台。其主力车型(21.59-29.99 万元)在武汉等核心市场力压特斯拉 Model Y,成为 30 万元级纯电轿车的热门选择。
- 用户评价两极分化
- 正面反馈:
- 性能与科技配置: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1.98 秒零百加速)、800V 超充(15 分钟补能 500km)被车评人称为 “50 万级性能标杆”。
- 生态互联体验:车机与米家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如车内语音控制空调预启动)受到小米生态用户青睐。
- 负面争议:
- 空间与舒适性:溜背造型导致后排头部空间局促(身高 180cm 以上乘客体验差),中控台塑料感被吐槽。
- 售后服务短板:部分车主投诉售后 “推诿不解决”,等车周期长达 3 个月,且网点覆盖不足(仅一二线城市)。
- 软件可靠性:哨兵模式功能不完善,偶发驾驶辅助系统误报,2025 年 2 月因系统 Bug 导致 70 多辆车自动泊车剐蹭。
- 正面反馈:
三、技术争议:智能驾驶的宣传与现实差距
- NOA 系统的 “双刃剑” 效应
小米 SU7 的 NOA 功能(L2 级辅助驾驶)在营销中被包装为 “智能导航”“自动避障”,但实际表现与宣传存在落差:
- 技术局限:无法识别锥桶等临时障碍物,复杂路口仍需人工接管。
- 用户认知偏差:部分车主因过度依赖智驾功能(如遇难者母亲透露女儿 “依赖 NOA”)导致事故风险。
- 电池安全的 “实验室数据” 与 “现实考验”
尽管小米强调电池通过 40 项碰撞测试、1050 项安全验证,但高速爆燃事故暴露实际场景下的防护不足。宁德时代紧急澄清事故车辆电池非其供应,进一步加剧公众对供应链管理的质疑。
四、品牌应对与行业影响
- 危机公关的 “冷热不均”
- 悬崖事故主动传播:小米将车主故事包装为 “安全传奇”,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塑造 “负责任品牌” 形象。
- 爆燃事故冷处理:未及时公开事故细节,仅通过官方声明 “配合调查”,引发 “逃避责任” 的舆论反噬。
- 行业连锁反应
- 政策层面:工信部拟修订新能源汽车碰撞后安全标准,重点增加电池防爆、应急逃生等测试项目,小米事件或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 竞争格局:特斯拉 Model Y 改款、比亚迪汉 EV 等竞品通过降价和技术迭代抢占市场,小米需在品牌溢价和售后服务上突围。
五、未来口碑关键变量
- 技术迭代:小米能否通过 OTA 升级优化 NOA 系统(如提升障碍物识别率)、改进电池热管理技术,将直接影响用户信任度。
- 服务网络:2025 年计划扩展售后网点至 25 个省份超 100 个城市,若落实到位或缓解服务短板。
- 品牌沟通:建立事故数据透明化机制(如公开黑匣子数据),避免 “宣传与现实割裂” 的认知偏差。
总结
小米 SU7 的口碑在 2025 年呈现 “性能标杆” 与 “安全隐患” 并存的复杂局面。其销量增长印证了市场对小米品牌和技术堆料的认可,但高速爆燃事故暴露的智能驾驶缺陷和售后服务问题,仍需通过技术迭代与用户沟通逐步化解。若小米能在安全技术、用户体验和品牌责任上持续改进,SU7 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重塑口碑,反之则可能陷入 “销量高企但信任缺失” 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