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汽车官方披露及行业数据,2025 年小米汽车的销量目标和实际交付情况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已明确的销量数据与目标
- 第一季度交付量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累计交付75,869 辆,其中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29,000 辆,延续了自 2024 年 10 月起连续五个月交付超 2 万辆的稳定表现。截至 3 月底,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0 万辆,锁单量突破42 万辆。这一数据表明,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开局表现强劲,为全年目标奠定了基础。
- 全年交付目标调整
小米汽车最初设定的 2025 年交付目标为30 万辆,但随着产能爬坡和市场需求超预期,目标于 2025 年 3 月提升至35 万辆。这一调整反映了小米对供应链稳定性和新车型上市的信心。
二、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 工厂建设进展
- 北京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年产能超过30 万辆,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提升至45 万辆 / 年。
- 武汉工厂:已确定落户武汉经开区,规划产能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支撑长期产能需求。
- 供应链管理
小米汽车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电池供应商体系,确保电池供应稳定性。尽管近期订单出现短期波动,但存量订单充足(超 42 万辆),生产线保持满负荷运转,交付周期延长至37-40 周。
三、新车型与市场拓展
- SU7 Ultra 与 YU7 的上市计划
- SU7 Ultra:作为高性能电动 SUV,已于 2025 年上海车展亮相,三电机全轮驱动,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交付,进一步巩固高端市场。
- YU7:首款纯电 SUV,定位中大型市场,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 万 - 40 万元,续航里程最高 760km,计划通过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扩大市场份额。
- 渠道扩张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65 城开设235 家门店,4 月计划新增 33 家,覆盖保定、汕头等 7 座城市。服务网点增至127 家,覆盖 75 城,为销量增长提供线下支持。
四、市场竞争与政策环境
- 行业竞争格局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销量位列新能源车型第五,仅次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特斯拉 Model Y 和比亚迪海鸥。新势力品牌中,小鹏汽车以 94,008 辆的季度交付量领先,小米排名第二。
- 政策支持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落地,最高补贴2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如湖北省补贴 0.9 万 - 1.5 万元),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小米 SU7 符合补贴条件,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
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短期内产能仍受限于供应链磨合。例如,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需加速产能释放以满足需求。
- 新车型市场接受度
YU7 作为小米首款 SUV,定价 30 万 - 40 万元,需在竞争激烈的中高端市场与特斯拉 Model Y、理想 L7 等车型争夺份额。若预售表现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全年目标达成。
- 供应链稳定性
双电池供应商策略虽分散风险,但存在技术兼容性和品控挑战。例如,SU7 标准版与高阶版在电池安全设计上存在差异,可能引发用户信任问题。
六、全年销量预测
综合产能、新车型上市节奏及市场需求,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预计在32 万 - 35 万辆之间:
- 第一季度:7.59 万辆(已实现)
- 第二季度:8 万 - 9 万辆(产能逐步释放,SU7 Ultra 上市)
- 第三季度:9 万 - 10 万辆(YU7 上市,产能爬坡)
- 第四季度:8 万 - 9 万辆(年底购车潮,武汉工厂投产准备)
若产能爬坡顺利且新车型市场反响良好,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5 万辆,超额完成目标。反之,若供应链出现重大问题或市场竞争加剧,销量可能下探至30 万辆。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销量目标为35 万辆,目前第一季度已完成约 21.6% 的进度。产能扩张、新车型上市及政策支持构成主要增长动力,但供应链稳定性和市场竞争仍是关键风险点。若小米能有效解决产能瓶颈并维持订单增长,全年目标达成可能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