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无人汽车的进展,结合最新信息和行业动态,可从技术布局、政策支持、车型落地及未来规划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突破: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落地
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突破体现在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的量产应用。该系统于 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已在小米 SU7 Ultra 车型上搭载,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其核心能力包括:
- 全场景覆盖:打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复杂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实现从起点到终点的端到端辅助驾驶。例如,在高速场景中,系统可自动完成变道超车、绕行障碍物;在城市道路中,能处理无保护左转、环岛通行等复杂场景。
- 拟人化驾驶体验: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系统轨迹规划更接近人类驾驶习惯,急加速、急刹车明显减少,能智能预判最佳路径。例如,在拥堵路段可提前 300 米规划绕行策略,通行效率提升 15%。
- 硬件与算法协同:
- 传感器配置:SU7 Ultra 搭载 128 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600 米)、8 颗高清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配合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实现 360° 无死角感知。
- 算法升级: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架构,结合 VLM(视觉语言模型)技术,可识别地锁、施工路障等小型障碍物,识别精度达 0.1 米(优于特斯拉的 0.32 米)。
二、政策与生态:北京条例护航,供应链深度整合
- 政策支持:
- 北京市于 2025 年 4 月 1 日施行《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允许企业通过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等流程申请上路试点。这为小米无人汽车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法律依据。
- 条例要求车企建立安全监控平台,实时上传车辆数据,并强制购买自动驾驶专项保险,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
- 供应链布局:
- 核心技术自研:小米投入超 55 亿元研发自动驾驶,团队规模达 2000 人,并收购深动科技(DeepMotion)强化算法能力,自研激光雷达成本较行业低 30%。
- 生态合作:与百度合作高精地图,采用 Apollo EM Motion Planner 路径规划算法;与光庭信息合作测试服务,确保系统符合 ASPICE CL3 车规级标准。
三、车型落地:YU7 与 SU7 Ultra 的智能驾驶配置
- 小米 YU7:
- 功能定位: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大型纯电 SUV,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功能。
- 硬件配置:配备激光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摄像头,算力达 360TOPS,可实现极窄车位泊车(最小 2.05 米宽车位)。
- 市场定位:起售价 30-40 万元,主打家庭用户,续航最高 820 公里,计划年销 15 万辆。
- 小米 SU7 Ultra:
- 旗舰车型:定位高性能轿跑,搭载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系统,支持全场景无人驾驶,0-100km/h 加速 1.98 秒,续航 830 公里。
- 技术亮点:采用蜂窝铝镁合金车身减重 15%,配合碳化硅电控模块,能耗降低 7%;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夜间探测距离提升至 500 米。
四、挑战与未来规划
- 当前挑战:
- 技术可靠性:SU7 事故暴露了 AEB 紧急制动系统响应延迟问题,小米已通过 OTA 升级优化障碍物识别算法,并计划在 2025 年 Q3 前完成激光雷达硬件迭代。
- 数据积累:小米测试车规模约 300 辆,远低于特斯拉的 50 万辆,需加速数据采集以提升算法泛化能力。
- 未来规划:
- 2025 年目标: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覆盖全国 100 个城市的城市 NOA 功能;SU7 Ultra 冲击纽北赛道量产车圈速榜。
- 长期愿景:2027 年推出 L4 级无人出租车,依托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在亦庄等示范区实现全无人驾驶运营。
五、用户关注热点解答
- 安全保障:
- 小米采用 “硬件冗余 + 数据闭环” 策略,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三重感知冗余,系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至备用芯片。
- 事故后,小米建立 “安全驾驶学院”,要求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后才能使用 HAD 功能,并通过 AI 模拟极端场景训练算法。
- 成本与价格:
- 通过自研激光雷达(成本降至 1200 元 / 颗)、与宁德时代合作电池包,小米 SU7 Ultra 整车制造成本较初代下降 23%,毛利率提升至 5%。
- 未来车型计划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预计 2026 年 L4 级无人车售价可降至 25 万元以内。
- 政策适配:
- 小米已在北京、上海等 6 个城市申请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计划 2025 年 Q2 在亦庄开展个人乘用车无人化试点。
总结
2025 年将是小米无人汽车技术落地与商业化的关键年。Xiaomi HAD 系统的量产、北京政策的支持以及 YU7/SU7 Ultra 的上市,标志着小米在智能驾驶赛道进入第一梯队。尽管面临技术可靠性和数据积累的挑战,但凭借全栈自研能力和生态整合优势,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从 “造车新势力” 到 “智能出行引领者” 的跨越。建议关注 2025 年 4 月上海车展小米展台,或通过官方 APP 预约试驾体验最新智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