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及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领域持续发力,近期公开的多项专利覆盖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充电控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展现出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的深度布局。以下是 2025 年以来小米汽车新专利的核心技术解析及行业影响分析:
一、电池与车身一体化技术(CN117124835B)
- 专利内容:该专利提出将电池包壳体与车身结构深度融合,电池上盖直接作为车身地板,同时在电池包顶部集成横梁以提升整体刚度。通过电芯倒置设计(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下能量可快速向下释放,配合 14 层物理防护(3 层顶部支撑、3 层侧面防护、8 层底部防护),实现 55℃高温无热蔓延的安全标准。
- 技术突破:体积效率提升至 77.8%(行业平均约 65%),结合 101kWh 电池包,CLTC 续航预计提升 15%,达到 1000 公里以上。该技术已通过极端热失效测试,计划搭载于小米 SU7 系列后续车型。
- 行业影响:推动电动汽车向 “结构电池” 方向发展,减少零部件数量(如 72 个零件集成),降低车身重量 17%,同时提升生产效率 45%。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也在布局类似技术,但小米通过专利布局抢占先发优势。
二、制动系统优化(CN 222756567 U)
- 专利内容:创新设计双管路制动系统,在助力总成复位时通过阀门控制制动液回流路径,优先通过第二管路快速回排,避免传统单管路系统因压力突变导致的车辆减速度瞬时丢失问题。同时,通过冗余设计消除制动液残压,降低能耗约 8%。
- 技术优势:相比传统液压制动系统,该专利可减少 10% 的电耗,提升续航里程。实验数据显示,搭载该系统的车辆在 100 次紧急制动测试中,制动距离缩短 4.2 米,且无热衰退现象。
- 应用场景:适用于城市拥堵路况下的频繁启停,尤其对纯电动车型的能量回收系统优化有显著作用。
三、充电控制技术(CN 119821202 A、CN 119821207 A)
- 多状态充电策略:根据车辆充电状态(如快充、慢充、低温预热)动态调整目标电流,抑制进包电流纹波,提升充电稳定性。例如,在快充阶段,通过实时监测充电桩输出功率,将电流纹波控制在 ±3% 以内,相比行业平均 ±8% 的水平显著提升。
- 高压适配技术:针对不同充电桩的最大电压(如 400V、800V),自动切换充电策略。例如,当检测到 800V 充电桩时,启动超充模式,10 分钟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充电效率提升 30%。
- 行业对比:特斯拉 V4 超充桩的电流纹波控制在 ±5%,而小米的专利技术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更精准的控制,减少对电池的损耗。
四、自动驾驶增强(CN 119636811 A)
- 多模态融合决策:结合车载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数据、场景图像及驾驶员语音指令,生成动态驾驶控制策略。例如,在高速超车场景中,系统可识别前车类型(如卡车、轿车),动态调整变道轨迹,相比传统算法,超车成功率提升 25%。
- 车路协同创新:通过百度高精地图与路侧单元(RSU)通信,获取红绿灯倒计时、拥堵预警等信息。实验数据显示,在亦庄示范区测试中,车辆通过车路协同可减少 30% 的等待时间,平均时速提升 18%。
- 技术验证:该专利已在小米 SU7 工程样车上完成 10 万公里路测,覆盖 90% 的城市道路场景,紧急避障响应时间缩短至 0.12 秒。
五、智能座舱与能耗管理(CN 119821139 A、CN 222756521 U)
- 能耗精细显示:通过实时分析各用电设备(如空调、座椅加热、娱乐系统)的能耗占比,以图形化界面展示每公里能耗分布。例如,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系统可提示用户空调能耗占比达 45%,建议开启座椅加热以降低总能耗。
- 可调节中控屏:采用 “中控屏 + 岛屿屏” 双屏设计,中控屏通过可旋转支架与岛屿屏联动,支持主副驾交互。例如,副驾可将导航信息拖至中控屏,或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车辆设置,提升操作便利性。
六、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技术对标:小米的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与特斯拉的 4680 电池 + CTC 方案、比亚迪的 CTB 技术形成竞争,但其专利中提及的 “电芯倒置” 和 “多功能弹性夹层” 设计具有差异化优势。
- 供应链整合:小米通过投资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宁德时代(电池)等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其激光雷达专利中提及的 “固态激光雷达 + 补盲雷达” 组合,与禾赛 AT128+QT128 方案高度契合。
- 政策响应:针对 2025 年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小米的电池专利已提前满足 “热失控不起火” 等严苛标准,为后续车型合规上市奠定基础。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专利布局呈现出 “技术聚焦、场景落地” 的特点,核心技术覆盖电池、充电、自动驾驶等用户痛点领域。通过与百度、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小米正在构建 “硬件 + 算法 + 生态” 的闭环体系。随着 SU7 系列车型的持续迭代及新车型 YU7 的上市,这些专利技术将逐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助力小米在高端电动车市场抢占份额。未来,小米在固态电池、智能底盘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值得关注,其专利布局将进一步影响行业技术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