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振宇作为小米汽车核心管理层成员,在 2025 年继续深度参与公司战略布局,其角色主要聚焦于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领域。根据公开信息,他目前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供应链部、质量部总经理,直接向集团 CEO 雷军汇报工作。
一、黄振宇的核心职责与贡献
- 供应链体系搭建
黄振宇自 2023 年 6 月接任供应链管理职务以来,主导了小米汽车供应链的重构。他将在麦格纳(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积累的 20 年行业经验应用于小米,推动建立 "模块化集成 + 生态链协同" 的供应链模式。例如,通过与英飞凌达成碳化硅功率模块独家供应协议,确保小米 SU7 在芯片短缺背景下的稳定交付。到 2025 年,这种深度绑定的供应链体系已帮助小米汽车将关键零部件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1/3。
- 产能扩张与质量管控
面对 2025 年 30 万辆的销售目标(实际订单已突破 35 万辆),黄振宇主导的供应链团队通过三项举措破解产能瓶颈:
- 工厂协同:与东风汽车达成合作,利用武汉云峰工厂闲置产能,实现年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 供应商投资:2025 年 3 月入股轻量化材料企业,通过 "蜂窝铝镁合金型材" 技术将车身减重 15%,同时将生产成本降低 60%;
- 智能调度:依托自研的摩德纳系统,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的产能与良品率,当某型材供应商良品率低于 95% 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选方案,确保交付稳定性。
- 质量体系升级
在质量管控方面,黄振宇推动建立 "双循环质量体系":
- 正向循环:引入麦格纳的 TS16949 质量管理体系,将整车缺陷率从初期的 250PPM(每百万辆车缺陷数)降至 2025 年的 85PPM;
- 逆向循环:通过用户反馈数据反向优化供应链,例如针对 SU7 Ultra 的刹车异响问题,48 小时内完成供应商整改并实现批量生产。
二、2025 年战略动向
- 供应链垂直整合
黄振宇主导的供应链投资已形成 "材料 - 零部件 - 整车" 的全链条布局。2025 年 4 月,小米与本特勒集团合作建设 N3 车型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采用拓扑优化算法减少冗余结构,使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较传统钢制车身减重 40%。
- 生态开放策略
为摊薄研发成本,黄振宇推动小米开放供应链资源。例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已向第三方车企开放采购,每公斤价格 120 元,仅为传统工艺的 1/3。这种 "以战养战" 策略使小米在价格战中构建起成本护城河。
- 全球化布局
黄振宇正在主导欧洲供应链中心建设,计划 2025 年底前在匈牙利设立区域仓,将零部件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压缩至 15 天。这一举措旨在配合小米汽车的欧洲市场拓展计划,首款右舵车型 SU7R 将于 2026 年 1 月在英国上市。
三、行业影响与挑战
黄振宇的管理实践正在重塑新势力车企的供应链模式。其 "投资即整合" 的策略被理想、蔚来等企业效仿,但受制于决策效率差距,小米的执行速度仍领先行业。不过,他也面临双重挑战:
- 成本压力:轻量化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使 SU7 Ultra 毛利率回升至 5%,但距离特斯拉 18% 的水平仍有差距;
- 全球化风险:欧盟碳关税政策可能使小米汽车的欧洲供应链成本增加 8%-12%,需在 2025 年内完成碳足迹认证体系建设。
四、个人背景与行业评价
黄振宇拥有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职业生涯始于上海通用汽车,后历任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北汽新能源供应链总监等职。行业分析认为,他兼具传统车企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新势力的互联网思维,尤其擅长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成本难题。2025 年 4 月,他在 "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 上提出的 "供应链韧性三角模型"(成本 - 效率 - 可持续性),被与会企业广泛采纳。
总体而言,黄振宇在 2025 年的角色已从单纯的供应链管理者升级为小米汽车战略转型的关键推手,其举措不仅影响小米自身的产能与质量,更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供应链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