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振宇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供应链与质量管理领域的核心人物,其角色在小米汽车冲刺产能目标和应对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以下从职位职责、关键贡献、战略布局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职位与职责:供应链与质量双核心
黄振宇现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同时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直接向集团 CEO 雷军汇报。这一职位配置凸显了他在小米汽车战略中的特殊性:
- 供应链管理:负责统筹全球零部件采购、供应商协同及产能规划。2025 年小米汽车将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黄振宇主导的供应链优化成为关键支撑。例如,他推动与英飞凌的合作,确保碳化硅芯片稳定供应,为 SU7 Ultra 等车型的高性能提供保障。
- 质量管理:实施 “一票否决制”,将质量管控贯穿生产全流程。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因质量表现获集团内部一等奖,但当月发生的 SU7 高速碰撞事故也暴露了质量管控的复杂性,黄振宇需在产能扩张与质量保障间寻求平衡。
二、关键贡献:产能爬坡与供应链韧性
黄振宇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小米汽车产能瓶颈的突破:
- 供应链协同创新
- 引入麦格纳的 “模块化集成” 经验,将碳陶刹车盘生产成本降低 60%,实现高端配置平民化。
- 推动 “生态链协同” 模式,优先调用小米生态链企业的车规级芯片,将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的 1/3,在 2025 年芯片短缺潮中仍保持稳定交付。
- 工厂与产能布局
- 与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协同,通过北京工厂双班制、产线优化及二期工厂建设(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将月产能从 2.2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缓解订单积压压力。
- 参与武汉工厂选址,规划 “北京 + 武汉” 双基地模式,为 2026 年百万辆产能目标奠定基础。
三、战略布局:技术整合与生态协同
黄振宇的管理思路体现了小米 “技术 + 生态” 的跨界整合逻辑:
- 技术深度绑定:与宁德时代、博世等头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确保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供应。例如,SU7 采用博世碳化硅电桥技术,提升续航与能效。
- 生态链赋能:将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的供应链资源反哺汽车业务,如生态链企业华星光电为 SU7 提供定制化车规级屏幕,成本降低 20%。
- 全球化布局:主导东南亚供应链节点建设,在马来西亚设立零部件仓储中心,缩短海外市场交付周期,为 2025 年进军印度、欧洲市场铺路。
四、行业影响与挑战
黄振宇的角色折射出小米汽车的 “鲶鱼效应”:
- 对传统车企的冲击:小米汽车通过供应链效率提升(如采购成本降低 15%)和生态协同,将 SU7 价格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挤压合资品牌市场份额。2025 年第一季度,SU7 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断档领先第二名。
- 面临的挑战
- 产能压力: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未交付订单超 15 万辆,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7-40 周,需依赖二期工厂投产缓解。
- 质量信任危机:3 月 SU7 事故引发公众对电池安全与辅助驾驶系统的质疑,黄振宇需加强质量管控透明度。
- 人才竞争:汽车行业人才争夺白热化,黄振宇需平衡外部引入(如麦格纳背景)与内部培养(如小米生态链人才)。
总结:从 “救火队长” 到 “战略操盘手”
黄振宇在小米汽车的三年(2023-2025 年),完成了从 “供应链救火队长” 到 “战略操盘手” 的转型。他通过麦格纳经验的本土化改造、生态链资源的跨界整合及工厂产能的快速提升,推动小米汽车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未来,随着武汉工厂投产和新车型 YU7 上市,黄振宇的管理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 —— 如何在 “规模扩张” 与 “质量口碑” 间实现平衡,将是小米汽车能否跻身头部阵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