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在上海用滴滴电车运营,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总体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有利因素
- 政策支持:《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办法规定,在非营业性客车总量控制的原则下,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用于非营运的,免费发放专用牌照额度,这有利于降低电车运营的成本。
- 成本优势:相比传统燃油车,电车的能耗成本较低。如果是在家里夜间低谷电价充电,成本会更低。如一次充电 50 度电,晚上一度电 3 毛钱,一天电费仅 15 元左右。
- 市场需求:上海是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出行需求大。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新能源出行方式的接受度也在增加,选择滴滴电车出行的乘客可能会增多。
- 产业发展目标:根据《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 - 2025 年)》,到 2025 年,网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超过 50%,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领域的发展是被鼓励和推动的,电车在上海滴滴运营中的占比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也会不断优化。
挑战
- 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领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司机可能会选择加入滴滴电车运营行列,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2025 年滴滴自动驾驶车辆将接入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这也会对传统的滴滴电车司机业务造成一定冲击。
- 续航与充电:尽管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续航里程焦虑仍然是一个问题。如果车辆续航不足,可能会导致司机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频繁充电,影响接单效率。此外,充电桩的分布和使用便利性也会影响运营,如果充电桩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合理,寻找充电桩可能会浪费司机大量时间。
- 车辆成本:虽然电车的能耗成本低,但车辆本身的购置成本可能较高。如果是租赁车辆,每月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租金,这对司机的前期投入和运营压力有一定影响。
- 司机资质:上海对网约车司机的资质有严格要求,外地司机如果不具备相关条件,可能会面临清退,这会影响到滴滴电车司机队伍的稳定性和规模,进而可能影响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