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并没有被淘汰,反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如下:
- 政策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电车发展的政策,如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免费停车、优先通行等。这些政策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了电车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电车的普及。例如,中国将完善支持政策,持续巩固扩大产业竞争优势,编制实施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落实好汽车以旧换新。
- 技术进步:电车在电池技术、充电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使电车的续航里程大幅增加,一些新款电车的续航里程已超过 800 公里,基本能满足日常出行和长途旅行的需求。同时,快充技术的发展也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部分车型充电几分钟就能行驶几十公里。此外,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电车的安全性和驾驶体验,如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已成为很多电车的标配。
- 市场需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环保、低碳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电车作为零排放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符合消费者的环保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在城市通勤中,电车的经济性和便捷性更为突出,使用成本相对较低。
- 成本下降:随着电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逐渐下降,使得电车的价格逐渐趋于合理,与传统燃油车的价格差距不断缩小,在一些细分市场中已具备与燃油车竞争的能力。
- 基础设施改善:各地加快了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充电的便利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减少了消费者的 “里程焦虑”。例如,中国的充电桩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并仍在持续快速增长。
不过,可能有部分技术落后的电动车型被淘汰。根据《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第 1 部分:乘用车》征求意见稿,到 2025 年中国要将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0 千瓦时 / 百公里,这一目标将促使近 10% 的现有车型被淘汰,以确保行业整体进步。